多年以来,新闻评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往往有边缘化倾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觉,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这类课程理论弹性和余地较大,主客交融的特点使得立论难有固定判断框架及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在强调新闻评论政论性特点的同时,课程教授的内容难有新闻实践来加以检验。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中的“习”难以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一直困扰着新闻评论写作的课程教学。
2019年上半年,西北大学启动了“西北大学高水平教材(专著)出版培育项目”,受时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春泉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出版社马来社长的鼓励,我接受了编写《新闻评论写作》教材的任务。受任以后,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内心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可以将多年的评论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了。多年以来,虽然我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但是与其他专业教师略有不同的是,从2008年开始,业余时间我一直在多家媒体担任评论员,时而还为党报撰写评论文章,积累的文字材料有30多万字,内心异常迫切地希望把这些经验之谈进行理论总结;内心惶恐不安则是担心,与学术著作不同,教材必须高屋建瓴,同时又要深入浅出,我总是担心自己的理论难以驾驭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接受任务之后,我一直在忙乱中拖延着,直到2019年下半年才召开了教材编写启动会,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和框架。在2020年下半年交稿之后,我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多次删改,再经过与新闻评论课程及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的“新闻评论”工作坊的实践磨合,才使这本教材犹如田野中摇曳的小草,终于羞涩地与大众见面了。
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论辩使人睿智,写作使人严谨。”在一个言说表现形式日趋多元的当下,以语言文字作为介质的书面写作,依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形式。它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基本手段,更是人类传递情感、凝聚思想的重要方式。在强化采写编评一体化的新闻传播实践领域,新闻评论一直是媒体的旗帜与灵魂所在,在链接媒介生态和社会生态,促使二者良性互动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不但是体现主流媒体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更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体现。
多年以来,新闻评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往往有边缘化倾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觉,很多专业教师认为这类课程理论弹性和余地较大,主客交融的特点使得立论难有固定判断框架及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在强调新闻评论政论性特点的同时,课程教授的内容难有新闻实践来加以检验。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中的“习”难以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一直困扰着新闻评论写作的课程教学。
2019年上半年,西北大学启动了“西北大学高水平教材(专著)出版培育项目”,受时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春泉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出版社马来社长的鼓励,我接受了编写《新闻评论写作》教材的任务。受任以后,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内心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可以将多年的评论实践进行系统总结了。多年以来,虽然我的人生轨迹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但是与其他专业教师略有不同的是,从2008年开始,业余时间我一直在多家媒体担任评论员,时而还为党报撰写评论文章,积累的文字材料有30多万字,内心异常迫切地希望把这些经验之谈进行理论总结;内心惶恐不安则是担心,与学术著作不同,教材必须高屋建瓴,同时又要深入浅出,我总是担心自己的理论难以驾驭纷纭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接受任务之后,我一直在忙乱中拖延着,直到2019年下半年才召开了教材编写启动会,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和框架。在2020年下半年交稿之后,我又在初稿的基础上多次删改,再经过与新闻评论课程及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的“新闻评论”工作坊的实践磨合,才使这本教材犹如田野中摇曳的小草,终于羞涩地与大众见面了。
当然,十多年评论员时光的打磨以及内心对教学的热爱,已经让我产生了一种执念:这本教材犹如自己的孩子,它也许有很多毛病,但它是我与社会相遇、与学生对话跌跌撞撞历程的教学确证。生活在这个思想激荡、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应当通过评论在教学中发出属于时代的强音。我力图使该教材真正地对新闻评论写作“有用”,真正成为“经验之谈”。因而其中使用的一半以上的案例,都是由我本人创作并播出或刊发的,其内容涵盖了口语传播和书面写作的不同范畴,但我尽力将语言界定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缩小两种表述的距离,从而达到“我口说我心”的境地。为了便于记忆和运用,我又将各种写作技巧缩减为宛如剑谱的口诀,在标题上加以呈现,便于新闻评论学习者掌握。此外,教材各章之间相对独立,也不会给学习者造成逻辑递进形成的运用障碍。最后,除使用本人创作的评论素材外,我还选择了部分获“中国新闻奖”的优秀评论作品,使得内容论证更具权威性。
在基本架构成型之后,我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写作。教材初稿完成后,我的十几位研究生又对初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校。其中范畴篇和技巧篇共14章内容是由陈婧、马梓译、肖丹、孙梦桐、李文瑞、韩天龙、梁佳鸥、李宇、方晓月、秦彤和罗榕11位同学共同审校,与此同时,李宇、方晓月、秦彤3位同学还承担了主体篇中第二、三、四章的初稿创作,我再在她们初稿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重写。在此,我要向这十几位硕士研究生表示深深的感谢,是他们让教材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科学的精神。同时还要感谢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等开设过新闻评论写作的同学们,是这些可爱的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使得教材更接地气,是他们让我常怀忧患之心,登高望远,在评论写作中对国事民瘼萦怀思索,对人生价值深刻诘问。
最后我要深深地感谢西北大学出版社的马来社长,张萍总编辑及许欢妮、柴洁等多位编辑,你们的尽责严谨和对教学的热忱支持让我感佩不已,和你们的多次交往,总让我觉得走在边家村的艳阳下,幸福曾经那么易得。
虽然我在编写教材时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这部教材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读者朋友不吝指正,以便在修订时进一步完善提高。
本体篇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概念与结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新闻评论结构的逻辑层次:知晓、理解和引导
第二章 报刊新闻评论的形态与特征
第一节 “重要”型评论——社论、评论员文章
第二节 “短小”型评论——短评、编者按
第三节 “集纳”型评论——专栏评论、杂文
第四节 “图片”式评论——新闻漫画
第三章 广播新闻评论的形态与特征
第一节 广播评论的类型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特点
第四章 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与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概要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
第三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四节 新的挑战与迎战
第五章 网络新闻评论的形态与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新闻评论概况
第二节 媒体把关人新闻评论
第三节 机构新闻评论
第四节 自媒体新闻评论
第五节 网络新闻评论的新趋势
……
范畴篇
技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