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同于美术史研究, 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艺术史, 它汇集了从新石器晚期到清末300余幅有典型意义的图像资料, 调动了考古学、美术学、文献学、宗教学、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多种的研究方法, 从多视角、全方位对铜镜图像作出立体的解读。特别是从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社会场域的三个维度展开, 每个场域中都含有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社会性形态, 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由于铜镜图像构成的复杂性, 在本书中, 针对每个年代铜镜图像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其目的就是: 意义不但需要从信息中获得, 更需要从文化中理解。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原馆长,徐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原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985”三期改革性课题研究“中华图像文化史研究”主要成员。《中国画像石全集》(第四卷)、《汉碑全集》副主编。编著有《徐州胜迹》《徐州珍宝》《睢宁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汉风——石头上的史诗》(电子图书)《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下卷)《徐州汉画像石图像解读》《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徐州汉碑刻石通论》等多部学术著作。荣获文化部“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编辑出版贡献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武耕: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徐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藏品管理、研究工作。编著有《中华图像文化史•铜镜卷》(第二作者)。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文物天地》、《大众考古》、《淮海文博》、《汉代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各级期刊、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荣获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第二届江苏省博物馆十佳保管员”称号,徐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
韩丛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图像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成果有:《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专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图像传播学》(专著,台湾威仕曼文化公司,2006年版)、《新闻摄影学》(教材)、《瞬间论——HCB的话里话外》(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