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丛: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通过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和后殖民主义等多种批评视角对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全部四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集和主要诗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探讨了吉卜林的思想及其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其小说和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等问题。
提到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我们一般会想到他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个“帝国主义”作家。吉卜林有没有帝国主义思想?当然有,其遐迩闻名的《基姆》(Kim,19 01)和《丛林之书》(Jungle Books,1894,1895)等小说(集)和《东方和西方的歌谣》(“The Ballad of the East and West,”1889)、《退场赞美诗》(“The Recessional,”1897)、《白人的负担》(“The White Man-s Burden”,1898)等诗歌都浸透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意识。但将吉卜林贴上“帝国主义作家”的标签其实无助于我们对他的理解,因为他的创作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他的创作时间近50年,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游记、回忆录等,其作品涵盖殖民文学、教育小说、儿童文学、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诸多领域,涉及东西方关系、身份认同、新女性问题、青少年教育、心理治疗等多种主题。其很多作品都在国际上受到欢迎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不可能用一个“帝国主义作家”的标签就可以将其准确定位。
吉卜林杰出的叙述才能、突出的想象力、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的创造性革新使得他成为当时英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家。19世纪80年代末,不满24岁的吉卜林从印度回到英国时,英国文学在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盛期的辉煌之后开始有点青黄不接。当时的文学巨匠们大都已经辞世或者江郎才尽。英国公众正在翘首企盼,希望有人来接替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等人留下的空缺。吉卜林以其充满活力和强劲节奏的歌谣以及奇妙有趣、充满异域风情和叙述魅力的故事迅速征服了普通英国公众。不到几个月的工夫,吉1、林已经声名鹊起,当时的主要批评家们都把他当做狄更斯的接班人。但与此同时,吉卜林也因为其小说和诗歌中表现的帝国主义思想和粗野倾向而饱受诟病。他成为“英国帝国主义的先知”。(Rutherford 1964: 72)其诗歌被批评为“流氓的声音”。这种争议一直在持续。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大英帝国的统治。许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危害,开始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吉卜林的声誉开始下降。远在吉卜林1936年去世之前,一家美国的报纸已经开始宣称,“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吉卜林已经变成非常遥远的记忆了,他好像已经变成过去时代的民间传奇的组成部分或是早已经作古了的经典作家”。
陈兵,安徽大学学士、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理事,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英国文学。近年来出版专著《帝国与认同:鲁德亚德·吉卜林印度题材小说研究》(2007),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前言
第一章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英国
第二节 吉卜林的生平与创作
第三节 吉卜林的帝国主义思想
1.3.1 吉卜林的生活哲学
1.3.2 吉卜林的理想化帝国主义思想
第二章 中外吉卜林研究状况
第一节 西方的吉卜林研究
2.1.1 吉卜林的迅速崛起
2.1.2 英美批评界对吉卜林的批评
2.1.3 吉卜林名望的回归
第二节 中国的吉卜林研究
2.2.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吉卜林研究
2.2.2 1950年至1970年中国的吉卜林研究
2.2.3 1980年以后的吉卜林研究
第三章 吉卜林的早期小说创作
第一节 吉卜林的早期短篇小说中殖民主义的矛盾
3.1.1 英印小说:殖民主义者的骄慢和困境
3.1.2 驻印英军故事:帝国军人的英武和残暴
3.1.3 印度人故事:类型化的东方人及高尚的东方人
第二节 《消失的光芒》中的两性冲突
3.2.1 吉卜林自身经历的感悟
3.2.2 新女性的威胁
3.2.3 男子汉的坚持
第三节 《瑙拉卡》中的新女性与东方主义
3.3.1 “挽救东方”的新女性
3.3.2 殖民主义的傲慢与焦虑
第四章 吉卜林居留美国期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帝国与家:《丛林之书》与其他短篇小说
4.1.1 丛林法则与帝国少年的成长
4.1.2 家的追寻与吉卜林的认同危机
4.1.3 东方与西方的连接
第二节 《勇敢的船长们》:实践工作的教育
4.2.1 体育运动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青少年教育
4.2.2 《勇敢的船长们》中哈维的教育
4.2.3 吉卜林的工作理念及其渊源
第五章 吉卜林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斯托凯与其同党》:公学小说的异端
5.1.1 英国公学改革与公学小说
5.1.2 《斯托凯与其同党》对英国传统公学小说基本理念的颠覆
5.1.3 《斯托凯与其同党》对英国传统公学小说基本理念的认同
第二节 《基姆》:东西方的融合
5.2.1 英印对立与英印一体
5.2.2 东西方的融合
5.2.3 对殖民主义的超越:吉卜林对《基姆》的修改
第三节 《本来如此的故事》:童真与东方主义
5.3.1 纯真的儿童故事:童趣、温情与教育
5.3.2 吉卜林的传统女性观和东方主义思想
第六章 吉卜林20世纪早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吉卜林对大英帝国现状的忧虑
第二节 吉卜林对大英帝国未来的期望
第七章 吉卜林后期小说研究
第一节 大战的记忆:创伤、报复与宽容
第二节 暮年的阴影:疾病、爱和宽恕
第三节 共济会:心灵的家园
第八章 吉卜林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吉卜林对英国文学的贡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将校园生活中斯托凯恶作剧的机灵与其日后在殖民地战场上的机智并置,说明学校训练正是为日后殖民地开拓工作所作的准备,具有明显的说教意义。
但是,同样是为了帝国,英国传统公学小说却与《斯托凯与其同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正统的公学教育为了帝国殖民主义事业的需要而讲究循规蹈矩,用板球运动、楼舍间比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强悍气质、公正态度和团队精神,实际上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一种理想的帝国主义态度。吉卜林的作品中也常有理想化帝国主义色彩,但是他在印度度过的“艰辛七年”使他对殖民地社会的现实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在他看来,大英帝国当时正面临着种种潜在的危机。正统的公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物很难应付殖民地复杂的社会现实。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僵化的规则和条条框框和“公正”、“男子汉气质”、“道德感”等高尚的口号,而是实践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小说集卷首诗说得也很清楚:学校里真正的智者应该教学生们常识性的、实践性的东西,这比纯粹的书本知识更好。(Kipling 1987:5)其实吉卜林一直重视实践经验的教育。比如在其早期小说《抛弃》(收录于《山中的平凡故事》)-开头,他就以教训的口吻说得很清楚:保护性教育体系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应该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吃点苦头,磨炼意志和本领,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有用之才。(Kipling 1994b:15-16)故事中的那个年轻少尉,自小受保护性教育体系培养,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人们也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他来印度后一接触现实便处处不适应,最后自杀而死。显然,吉卜林想说明实践能力比条条框框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斯托凯与其同党》,我们就会发现,斯托凯等人正是吉卜林心目中理想的帝国捍卫者。他们在各种恶作剧中培养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灯奴》中斯托凯在校园恶作剧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使其日后在殖民战争中大显身手。在《灯奴》的续篇中斯托凯在印度战场上用几乎与当初在校园恶作剧中一模一样的手段克敌制胜,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土著强敌。再延伸一点,我们可以说,斯托凯等三人就是吉卜林早期作品中的那三个著名士兵:穆尔凡尼、李洛伊和奥塞里斯。在吉卜林眼里,他们是理想的军人和大英帝国捍卫者。他们粗野鄙俗,但又都坚毅乐观,在殖民地战斗中与斯托凯等人在校园中一样,往往表现出一种恶作剧似的机智。《攻占砻登奔》中围剿缅甸“土匪”的行动便是一例。穆尔凡尼先抓住了一名土匪,迫使他交代出同伙的藏身地。夜幕降临时,穆尔凡尼和同伴们脱光衣服,涉过小河,光着身子奇袭并攻占了砻登奔,剿灭了土匪。《攻占砻登奔》和《灯奴》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浪漫的殖民主义颂歌,带着种校园恶作剧式的轻松和游戏心态,也是吉卜林教育理念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