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今摄影艺术家对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现。截止目前,河南省共发现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五十处,遗名二十处。这些遗存,形态丰富,具体来说,有遗址、河流、大殿,有皇陵、墓家、碑刻,有祠、庙、寺,有台、池、馆,有树、处、石,有坑、亭、关……,不一而足。本书照片来源有二。一是摄影艺术家。2021年3至6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举办“‘曹魏风河南行’2021许昌曹魏文化杯河南三国文化遗存摄影大赛及展览”,积累了一批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的照片。二是研究项目组成员,有丰富的经验。
主编简介
黄青喜,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长葛市,198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魏文化所长,双师型教师。许昌市“五一劳动”获得者,许昌市工作者,许昌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许昌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全国市县三国文化研究机构联盟理事会,许昌市魏都区曹魏古城建设指挥部文化建设顾问,许昌市人民政府“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工小组成员,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外聘专家,许昌市古迹遗址研究会特约撰稿人,“黄老师讲三国”音、栏目主讲人之一。曾在许昌市高校、中小学、广场,河南省文旅资源共享平台主讲《许昌为什么成都》《曹操与汉献帝的博弈》《曹操与许昌》等专题。曾发表文章多篇,主编教材多部。
副主编简介
杨保红,女,,一九七五年生,河南许昌人,湖南大学文学硕士。现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曹魏文化副所长。主持《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化传承背景下河南省三国文化遗产现状调查研究》《许昌市三国遗存调查及保护性利用研究》等多项课题,指导大学生社团“梦潮花”三国剧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省级比赛、比赛铜奖。主编、参编教材多部。
安双一,男,,一九六四年生,河南许昌人,大学学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支。中国摄影家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航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民俗摄影记者。多次参加省市级摄影大赛,并分别获得一、二、,指导大学生摄影社团成员,多次参加省市级摄影大赛,并获佳绩。其间,参编摄影专业教材多部。
一、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二、天宝宫(关帝殿)
三、坡街关王庙大殿
四、许昌关帝庙
五、许昌文庙(含春秋楼)
六、尹宙碑
七、怀帮会馆(忠义千秋殿)
八、义勇武安王大殿
九、三里侯冢遗址
十、伯灵翁庙(关帝庙)
十一、十三帮会馆(关帝殿)
十二、议事台遗址
十三、台王遗址(曹操练兵台)
十四、华佗墓
十五、伏皇后墓
十六、八柏冢
十七、曹丞相府遗址
十八、张公祠
十九、魏文帝庙
二十、射鹿台遗址
二十二、陈寔墓
二十三、三寺关帝庙
二十四、钟繇洗砚池
二十五、董妃墓
二十六、愍帝陵
二十七、梁北关帝庙
二十八、五虎殿
二十九、王允墓
三十、郄虑墓
三十一、马腾墓
三十二、张湾汉墓
三十三、钟繇、钟会墓
三十四、王买关帝庙
三十五、秦公庙(忠义堂)
三十六、徐(庶)母墓
三十七、伏完墓
三十八、徐晃墓
三十九、周店关帝庙
四十、刘庄歇马殿
四十一、曹操运粮河
四十二、德星亭
四十三、郭连关帝庙
四十四、白胡关帝庙
四十五、饮马坑
四十六、演乐寺
四十七、龙泉寺
四十八、火龙关帝庙
四十九、花园路关帝庙
五十、文丑庙
五十一、东岭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许昌三国文化遗存录(22版)(本书已展示)
附录二:许昌三国文化遗名录(22版)(本书未展示)
一、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又称“张潘故城”,位于许昌市东18区张潘镇古城村东南0.5公里。它是东汉建安年间(196-2)的许都,也是原许国都城,至南朝元年(423),北魏大将周几焚毁许昌城,一代化为废墟。开放,处于自然保护状态。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汉魏许都故城,原系西周时许国国都。许国北邻郑国,随着郑庄公崛起,不得不六次向南迁都,寻求大国也是强国的楚国庇护。即使如此,小小许国仍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这里是许县县治。汉承秦制,直到建安元年(196),曹操奉迎汉献许,许县一跃成为万民景仰的,史称“许都”。建安
二十五年(2),曹丕代汉立魏,改元黄初。不久,从许都迁都洛阳。黄初二年(221),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从此,许昌成为曹魏五都(洛阳、长安、许昌、谯、邺)之一。当时城内主要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等。许昌宫,相传为汉献帝及其后所居,景福殿是魏明帝于太和六年(232)所建。《三国志》中有“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的记载。永始台在御花园,是许昌宫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建安年间的许都,是许昌历精彩的华章,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
《许州志》记载,汉魏许都故城分内外二城。外城遗址依稀可见,周围约7.5公里,城墙蜿蜒起伏,富丽堂皇。为城系,坐落在外城东南隅,呈正方形,周围约1.5公里,占地面积1.44平方公里,内城轮廓分明,呈土丘状,高出地面约3米。其西南隅毓秀台,高15米,面积约500平方米,是汉献帝祭天场所,被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誉为“中国现存的早的‘天坛’”,也是今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的地面遗存。
汉魏许都故城轮廓清晰,文献记载丰富,出土文物众多,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对研究汉代及三国时期魏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