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为指向,以微主题为学习载体,以微探究为学习方式,以微“产品”为学习成果,以“起、承、转、合”为环节,即确立微项目、设计微任务、展开微探究、展示微成果。微项目学习具有“微切口、短跨度、深探究、巧衔接”的特征,能够很好地破解STEAM教育所存在的困境,建立以微项目驱动为载体的真实课堂,灵活运用迁移策略,既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又能助推学生内化知识、拓展迁移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卢珺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临安区初学教研员,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杭州市课改优秀教师。曾参加浙派名师教学艺术展示、浙江省“百人干场”送教等活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持的多项基教课题研究获杭州市一、。
许欢,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临安区实验初学教研组长,杭州市首届青年教师研修班成员,杭州市第三届命题高研班成员。曾获杭州市实验调演评比、杭州市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成果获杭州市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教变革:一个时代的话题
第二节微项目学们的选择
第二章解读:科学微项目学涵…
节微项目学来
第二节微项目学念
第三节微项目学值定位
第三章实践:科学微项目作
节微项目的确立
第二节 微任务的设计
第三节微实践的展开
第四节微联动的实施
第五节微成果的展示
第四章支持:科学微项目学障
节团队研修:科学微项目学力
第二节名师:科学微项目学力
第三节 成效初显:科学微项目学力
第五章范式:科学微项目学例
节 微项目学的撰写
第二节生物案例
第三节 地理案例
第四节物理案例
第五节 化学案例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节 学教变革:一个时代的话题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始终围绕学展,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基础教育新课程改含多个维度,如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的革新等。作为投身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浸润着新课改浓浓春意,沐浴着学教变革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入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安吉天荒坪中学,是我教学之路的起点。初为人师的我,没有一点经验,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学又让我任初一、初三2个年级3个班级的科学老师,还要担任班主任。那段时间,我白天提心吊胆,怕课堂在我手里失控;半夜时常惊醒,梦见学生向我提问……就这样胆战心惊、惶恐不安地过了很久,直到那天,感觉有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道路。
那天,我的课堂教学才刚刚开始,有人推来听课,这是人生次经历除学生之外的入我的课堂,来的居然还是教研员。不记得当时的我是怎样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了,结果倒是出乎意料,因而记忆犹新。下课后,教研员笑容满面地对我说:“听说你每天晚上刷题到很晚,年轻人,就是要有这股干劲!一定要保持下去,教学之路永无止境!”
原以为自己是孤军奋战,没想到有人关心,于是,教学的干劲就这样来了,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一路前行未曾停歇过。
一、效仿,做一名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我于1999年调入锦城二中。由于有了前期的努力,我从乡村初中调到城区大学校时,并没有觉得拘束与胆怯,反而感到这里有很好的学,有更多的学,于是我决心继续在教学改革之路上。
当时教育界盛传着课堂改革中的几个典型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课堂教学模式、昆铜中学的“8分钟课堂”教学模式。这些课堂无一不给我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我的课堂改革的念头。仔细琢磨这些课堂,我发现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基于“以学为主”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学师在课堂中少讲或不讲。教室里课桌的摆放,也由传统的“秧田式”改为“小组式”。
为了学经验,我马上以自己任教的2个班级为试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我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制定小组考核评价细则;把小组课内合作学法延伸到课外探究活动、暑期实践活动。这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但始终坚持以学效性为目的,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终于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的新路。
06年,在一次杭州市级的课改会议中,我在课堂上展示了小组合作学研究成果。这堂课从头至尾在学生自己的安排行:课前小组调查研究,确定实验方案,写好研究报告;课中小组汇报展示,相互讨论着解决问题。由于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我这个授课老师处于“消失”状态。听课老师感到很惊讶,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有趣的一幕:那些参加活动的老师一边东张西望,一边疑惑地说“没有老师的啊?老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