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党建、产业、组织、信息、人才、文化、环境等多维角度来认知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内容包括: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研究;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主要内容包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研究、精准扶贫与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多元联动机制分析等。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努力顺应亿万农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要求,相继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脱贫攻坚工程、乡村振兴战略,使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形成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也形成了精准扶贫中国新模式。这些成绩的取得意味着中国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战略远见与强大执行能力的政党,也是富有使命感与战斗精神的政党。早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就擘画了乡村振兴新蓝图,做好了新阶段农村发展谋篇新布局。在我们党隆重庆祝一百周年华诞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也步入历史最好时期。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民收入的增速不仅跑过了城镇居民7.1%的增速,而且高于全国8.1%的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下降为2.50。我国乡村振兴打好了“当头炮”。回首2017年以来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党和国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为统领,进行系统有序推进,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党的十九大发出乡村振兴行军令后,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步骤,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意见》确立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同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别明确了2018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0年至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2019年2月20日,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主攻深度贫困地区,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保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习总书记的文章,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布局和历史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系统论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定基调、明方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要求“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杜晓燕,1979年7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社会治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参与出版学术专著三本,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四项。
专题一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研究
第一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研究
第二篇 精准扶贫与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衔接研究
专题二 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
第一篇 破解“三农”融资难题的多元联动机制分析
第二篇 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以助农直播带货为例
专题三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篇 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篇 多元协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专题四 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第一篇 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运用案例分析
第二篇 信息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研究
专题五 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第一篇 驻村第一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作用研究
第二篇 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专题六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第一篇 新型“三农”工作队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第二篇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政策解读与典型案例分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