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由作者最近的两部中篇构成。两部作品都被《小说选刊》转载,其中《德吉梅朵》还获得第十一届丁玲文学奖作品奖(小说类)。《养子如虎》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儿子。寒酸的土屋里没有女人,父亲不是亲父亲是养父,是他的舅舅。姐姐把第一个孩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弟弟一辈子没有娶妻。养父有手艺,是个聪明人,又会木工活计。养父家徒四壁,还嗜酒如命,他对养父又爱又恨,贫穷和苦难也成为他奋发成长的沃土。因了贫穷,学习优秀的他被迫放弃高考到榆林当矿工,多年后不仅娶妻生子,还当了年薪达三十万的采煤队队长。养父不幸因癌症去世,他执意购买塑料布包装破败的土房子以期留住过往与亲情,更期盼以此安放祖先的灵魂。他为何变得如此挚爱养父,他真的能够安放祖先的灵魂吗?《德吉梅朵》写一位早年丧父、出身卑苦的藏族女孩,为减轻家庭负担她14岁放弃上学外出打工,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接济家庭。初入社会的她因年少无知追求爱情,却被富家公子玩弄而后抛弃,她含泪带着屈辱和非婚出生的孩子负重前行,她该如何走完未来漫长的人生之路?
这两部作品,都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写他们的情义和德行,写得深刻、真实而感人。正如马尔克斯的一句话:为命运所决定,作家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也如作者在《德吉梅朵》创作谈中所说:只有在高原,那一片神性的土地上,才有可能明白劳动是唯一的人生指南。选择一种生活不容易,坚守一种生活更不容易。
劳动人的情义
葛水平
对于写作,我特别喜欢马尔克斯的一句话:为命运所决定,作家必须尽少地求助于想象。我被民间真实生活所裹挟,生活在底层的人,生存道路艰难,艰难而动荡的前途未卜,正是可以让人性所作的沉潜呈现绝望和反击。现实生活,每时每刻的发生,为写作者提供了永不干涸的创作源泉。也可以说,民间是寻找故事的一个富矿,只有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洞见他们的人生轨迹。
《养子如虎》写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父亲和儿子。寒酸的土屋里没有女人,父亲不是亲父亲是养父,是他的舅舅。姐姐把第一个孩子过继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弟弟一辈子没有娶妻。养父有手艺,是个聪明人,又会木工活计。按说怀揣手艺的人吃遍天下,可他的养父对自己的手艺并不看重,更多的时候是借手艺找一个可以喝酒吃肉的地方。
当有一天长大的儿子发现一辈子喜欢酒肉的养父,长一句短一句的吆喝变成了长嘘短叹,儿子发现,生活真是经不起富裕生活的开始。
养父临去世前交代说:别人家都修了新房,爸爸没有能耐修不起,土屋子显得寒酸,我死了,你别嫌弃它,从前的记忆都存放在里面,不要让土屋轻易塌落了。
儿子用塑料布把土屋子包裹住,大大的一个包裹,有水分在塑料布里面也许土屋子会活得长久一些。有两年时间,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镇其根沟二社,被包裹着的土屋成为大地上一种风景。
几年后土屋还是塌了,此时的儿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神东矿井下一线采煤队队长。每次回乡,面对土屋有一种刀绞的感觉。尤其独自一人痴望它时似乎越来越悟出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远比一大箱黄金珍贵,钱也许能买来奢华,但是绝对买不来亲情,买不来苦难。
儿子在土屋的基础上修建新房,他要修建一座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镇其根沟二社最好的房子。房子修建好后,儿子把曾经土屋子有过的东西都放进去。
故乡的人们笑话他,这么好的房子就为了存放没用的旧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