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教程(第二版)》为“新闻学国家特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该书2010年出版后多次再版,该书立足全球化、数字化传播的媒介生态,全书分五个部分,一共二十章,从新闻采写的理论、实务、应用出发系统阐述现代新闻采写的变革与实务技能的规律,侧重于采写的实践传播和案例分析,并从认识律的高度论述与编评和媒介应用的相互关系,从而帮助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闻传播观和新闻价值。此次修订对原教材做了较大改动,对有关案例做了调整,以更加符合当前形势。
时间犹如恒定向前的列车,风景犹在却亦有新风采。转眼间,全球新闻传播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网络化的结构方式与生活新体验也让我们真切进入到了信息社会。2007年10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获得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2010年10月,其建设成果之一的自编教材《新闻采写教程(上下)》正式出版;2018年,《新闻采写教程(上下)》第四次印刷;201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7月,《新闻采写教程(上下)》完成修订版……
若以今天作为定位,回望一本教材的“旅迹”,从出版第1版第1次印刷至今,近12年间,不仅新闻传播的社会语境发生了巨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侧重也有了更具时代性的内涵,本教材的作者与读者也被赋予多重角色的自省,比如我们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我们从编著者到再学习者、协作者的身份赋能,专业教材之于我们,也许更多是学习社区的共建平台;我们在其中更多是媒介学习的社区一员。这是新时代与新场景,也是新体验与新认知。对于教与学而言,不变的是教学相长走向更加多元、融合;变化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形态具有更多的技术化或媒介化特质,尤其是在不同的学科或专业领域中,学习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趋深度化。与此同时,我们意识到随之伴生的一个突出挑战,就是所谓经典适用与普遍实用的教材的品质要求及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动态把握学科、专业的立基之本,并兼顾教材使用者的现实需求与顺应社会、行业的发展?这是本教材此时再版的思考回应,也是修订者有所侧重的主要定位。对此,作为第一编著者和主编,本人以2010年起本教材出版及使用以来的12年教学实践为教材之效用考察及验证载体,不断采集整理了比编著者立场和角色更丰富的各方主要反馈,这些反馈既有我所主讲的本科、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生们的课堂作业、实训作品、实践成果与体悟(如我主编出版的“新闻实务与媒体融合案例”丛书《春华秋实新闻行:“许川新闻奖”纪念文集(第一届至第十届)》《文新互鉴,融创特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号运营实例解析》),还有同行交流、业界切磋、专业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评价——诸如媒体阅评报告、审读报告及其他专业媒介批评的成果,更有本人主持与完成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内容涵括及鉴定支撑,如此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知行贯通,给予我极大的鼓励、有益的推动和前瞻的启示:在新闻业务走向泛信息传播和价值引领的社会化、网络化过程中,社会心理学规律及人们对事实信息的求新诉求始终会指引并影响人们不断理解外部世界、现实境遇以及观照自身心灵,这是我们在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通识化互动中的职业审思和实时调整。正因为如此,教材的修订不仅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与时俱进,还更应提供一种持久的社会沟通与专业对话,以此为基指向未来发展可能的预见及深度知识服务,进而为一种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论的形塑提供认知框架与教育导航。
在此教与学的初心与更上层楼的应变策励下,2022年3月,我带领研究生开启了本书的修订工作。各章分工如下:第一章,操慧、夏迪鑫;第二章,操慧、李玮;第三章,操慧、吴永翠;第四章,操慧、周于七;第五章,操慧、董源;第六章,操慧、雷思远;第七章,操慧、郑秋;第八章,操慧、张诗萌;第九章,操慧、林丽;第十章,操慧、孙振博、曹馨予;第十一章,操慧、彭可诣;第十二章,操慧、蒲可意;第十三章,操慧、卢毅刚、魏梓慧;第十四章,操慧、王薇;第十五章,操慧、李彪;第十六章,操慧、宋巧丽;第十七章,操慧、陈悦月;第十八章,操慧、王北辰;第十九章,操慧、李丹阳;第二十章,操慧、高敏。附录,操慧、何雯青、孙程昱。感谢上述章节中参加修订的我的研究生夏迪鑫、李玮、吴永翠、周于七、董源、雷思远、郑秋、张诗萌、林丽、孙振博、曹馨予、彭可诣、蒲可意、卢毅刚、魏梓慧、王薇、李彪、宋巧丽、陈悦月、王北辰、李丹阳、高敏、何雯青、孙程昱。这些参与者包括2016级至2021级的硕士、博士,有的已经毕业成为高校新闻院系的“青椒”,有的还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他们与第一版中参与的同学一样,既是我指导的学生,更是带着网络原住民文化基因的特殊读者,据说他们中的很多同学就是因阅读这本教材而促发导师投考的意向……由此令我在感动之外更加珍视和深刻地感悟到教材育人的润物细无声。做好教材,不仅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自觉,也映照出教育工作本身的时代召唤。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认同,本次修订中,我们这个团队始终从以人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与社会责任出发,立足新闻传播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趋向,就新闻业务技能与思维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融合路径,多次召开线上线下讨论会,听取学界与业界的前辈、同行意见,并参考出版社责编徐燕老师和刘一畅、王冰编辑的专业建议,最终将重点放在案例的精选和互联网思维能力的阐述融贯中,它表现在替换了一些更具说服力和教学科研价值的实例及解析,同时注重对新的网络信息生态及其诸多业务影响的变化提示与人文立场、伦理道德的强调、坚守。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在每一章前面增加了“内容提要”,方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我们对第一版附录进行了幅度较大的精选重构,力争简明实用,旨在突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业务素养的全面养习之必要、可能与可为,它们作为育人成果生动诠释了本教材学以致用的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对大量21世纪新生代学习体验方式的一种兼顾。
作为本教材的总负责人和第一编著者,我保留与沿用了第一版后记,对各章分工及参与者进行了具体说明,它是此次修订的坚实基础和团队传承的温馨定格。我从心底里由衷感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及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蒋晓丽教授的大力支持及指导;感谢有此机会回望和审视来时路,让我和我的学生团队可以依托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四十年来的沃土滋养及师长同事的鼓励启迪,以此新的进取探索促进四川大学新闻学一流专业再上新台阶。祈愿我们可以通过再版教材开启专业学习的“心灵对话”,在切磋互学中共创求真、向善、尚美的未来新天地。
第一部分 新闻采写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新闻采写的定位
第一节 理解新闻采写的对象——新闻
第二节 理解新闻采写
第二章 统领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真实性原则
第二节 客观性原则
第三节 时效性原则
第四节 指导性原则
第二部分 新闻采写的流程
第三章 新闻发现
第一节 新闻敏感
第二节 新闻线索
第三节 新闻来源
第四章 静态准备
第一节 静态准备的作用和层次
第二节 静态准备的主要方面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步骤
第一节 预约与营造采访氛围
第二节 提问与回答
第三节 倾听与观察
第四节 记录与整理
第五节 核实与延伸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主要方式
第一节 直面采访
第二节 目击见闻采访
第三节 电话采访
第四节 网络采访
第五节 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采访
第六节 隐性采访
第七节 体验式采访
第七章 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记者的角色
第二节 媒介性质对采访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采访双方的权益与协作
第四节 采访设备的介入和使用
第五节 采访中的敏感与禁忌
第六节 借鉴西方记者的采访方法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第八章 从采访到写作的过渡——新闻构思
第一节 新闻主题
第二节 新闻角度
第九章 新闻的表达
第一节 新闻结构的考虑与选择
第二节 新闻语言
第三部分 新闻采写的常用报道形式
第十章 消息
第一节 消息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消息的要素及结构
第三节 消息的类型及写作
第四节 消息写作的走向
第十一章 通讯
第一节 通讯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 通讯的类型与写作要点
第三节 通讯写作的走向
第十二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新闻特写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新闻特写的主要类型和写作要点
第三节 新闻特写的发展走向
第十三章 深度报道
第一节 深度报道释义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发展与主要类型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媒介应用
第四部分 主要门类的新闻采写
第十四章 时政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时政新闻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时政新闻采写的一般要求
第三节 时政新闻的分类及其采写要求
第十五章 经济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经济新闻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经济新闻的采写要领
第十六章 社会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社会新闻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社会新闻的主要类别
第三节 社会新闻的采写要求
第十七章 科教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科技新闻的采写
第二节 教育新闻的采写
第十八章 文体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文艺新闻的采写
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采写
第十九章 人物新闻的采写
第一节 人物新闻的体裁特征
第二节 人物新闻的主要分类
第三节 人物新闻的采写
第五部分 新闻采写的走向
第二十章 融合新闻:媒介融合中的新闻报道
第一节 媒介融合:新闻报道的媒介环境
第二节 融合新闻: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
第三节 全能记者: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人才
附录
附录1 新闻采写作品示例
附录2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附录3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
附录4 中国记者节的设立
附录5 中国新闻奖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