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主要研究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的基本理论、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问题、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问题、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等内容。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将公司治理理论与系统工程理论相互融合,拓展了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视阈。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通过该研究深入分析混合所有制企业涉及治理方面的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革建议,为我国各级国资委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混合所有制是指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产权主体通过多元投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组织形式。宏观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又有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即宏观所有制结构具有多样性;微观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在企业范围内“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即不同所有制资本相互参股的股份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拓展民营资本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事实上,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非新生事物,是伴随40多年国企改革共同成长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可以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实践中股份制改革最初的持股人主要是企业内部员工,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尝试出售国有股权给企业外部投资者,但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较大的争议。直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一词,指出“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国企改革的思路才得到进一步解放。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随后在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述决定为国有企业摆脱财务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1世纪以来,股份制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指出“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该阶段,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肯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国企的内部治理机制也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得以完善。
2013年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论断赋予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使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成为中国企业组织形式的“新常态”。2015年至2016年,国企改革“1+N”顶层设计文件体系的出台,为深入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制度基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内容为新时期我国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继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月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该指引为国企混改落地实施出具了详细的说明书。
马胜,男,四川绵阳人,西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管理学教授,不错经济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很好专家,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成都大学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文献综述 / 2 1.2.1 文献查新 / 2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8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9 1.3.1 研究目的 / 9 1.3.2 研究意义 / 9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0 1.4.1 研究思路 / 10 1.4.2 研究方法 / 11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2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2 1.5.2 创新之处 / 142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的基本理论 / 15 2.1 混合所有制理论 / 15 2.2 协同理论 / 16 2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2.2.1 协同 / 16 2.2.2 协同论 / 17 2.3 治理理论 / 17 2.3.1 治理 / 17 2.3.2 公司治理 / 18 2.4 协同治理理论 / 20 2.4.1 协同治理的概念 / 20 2.4.2 协同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区别 / 20 2.5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效应 / 21 2.5.1 协同治理的机制效应 / 22 2.5.2 协同治理的优势效应 / 24 2.5.3 协同治理的创新效应 / 25 2.5.4 协同治理的协同效应 / 26 2.6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 / 27 2.6.1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 27 2.6.2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模式 / 27 2.7 本章小结 / 293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博弈研究 / 30 3.1 博弈论与协同治理 / 30 3.1.1 关于博弈论 / 30 3.1.2 博弈论与协同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 30 3.2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股东间的利益博弈分析 / 32 3.2.1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股东间的协同治理关系 / 32 3.2.2 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间的利益博弈 / 32 3.2.3 模型构建 / 35 3.2.4 博弈分析 / 37 3.2.5 基本结论 / 39目 录 3 3.3 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三方利益博弈分析 / 40 3.3.1 博弈方分析 / 41 3.3.2 基本假设 / 43 3.3.3 模型构建 / 44 3.3.4 模型分析 / 46 3.3.5 基本结论 / 47 3.4 本章小结 / 484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研究 / 50 4.1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结构和特征 / 50 4.1.1 内部协同治理的结构 / 50 4.1.2 内部协同治理的特征 / 52 4.2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主体分析 / 54 4.2.1 董事会 / 54 4.2.2 经理层 / 54 4.2.3 监事会 / 55 4.2.4 股东 / 56 4.2.5 员工 / 57 4.2.6 其他主体 / 58 4.3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主要纽带 / 59 4.3.1 契约纽带 / 59 4.3.2 文化纽带 / 59 4.3.3 信息纽带 / 59 4.3.4 技术纽带 / 60 4.3.5 人事纽带 / 60 4.3.6 资本纽带 / 60 4.3.7 各治理纽带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 60 4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4.4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机制设计 / 61 4.4.1 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 61 4.4.2 文化机制设计 / 63 4.4.3 协作机制设计 / 64 4.5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保障系统 / 65 4.5.1 理论保障 / 66 4.5.2 制度保障 / 68 4.5.3 环境保障 / 69 4.5.4 其他保障 / 69 4.6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协同治理的运行框架 / 70 4.7 本章小结 / 725 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协同治理研究 / 73 5.1 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协同治理的结构和特征 / 73 5.1.1 外部协同治理的结构 / 73 5.1.2 外部协同治理的特征 / 74 5.2 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协同治理的主体分析 / 76 5.2.1 中小股东 / 76 5.2.2 债权人 / 77 5.2.3 政府 / 77 5.2.4 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 77 5.3 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协同治理的途径 / 78 5.3.1 中小股东协同治理路径 / 78 5.3.2 债权人协同治理路径 / 86 5.3.3 政府协同治理路径 / 94 5.3.4 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路径 / 98 5.4 混合所有制企业外部协同治理的保障系统 / 100 5.4.1 制度保障 / 100目 录 5 5.4.2 环境保障 / 101 5.4.3 其他保障 / 101 5.5 外部协同治理的运行框架 / 102 5.6 本章小结 / 1046 混合所有制企业大股东侵占的多因素协同治理研究 / 105 6.1 研究背景 / 105 6.2 文献综述 / 106 6.3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109 6.3.1 假设提出 / 109 6.3.2 模型构建 / 110 6.4 数值模型与结果分析 / 113 6.4.1 数值模型 / 113 6.4.2 结果分析 / 114 6.5 本章小结 / 1177 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层激励调整机制研究 / 118 7.1 研究背景 / 118 7.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119 7.3 研究设计 / 121 7.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121 7.3.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 122 7.4 实证分析 / 124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24 7.4.2 回归分析 / 127 7.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34 7.5.1 研究结论 / 134 7.5.2 政策建议 / 135 6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7.6 本章小结 / 1358 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层约束机制研究 / 137 8.1 研究背景 / 137 8.2 文献综述 / 138 8.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40 8.4 研究设计 / 142 8.4.1 数据来源 / 142 8.4.2 变量设计 / 142 8.4.3 模型构建 / 144 8.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145 8.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145 8.5.2 回归分析 / 146 8.5.3 稳健性检验 / 150 8.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50 8.6.1 研究结论 / 150 8.6.2 政策建议 / 150 8.7 本章小结 / 1519 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协同对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影响研究 / 152 9.1 研究背景 / 152 9.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153 9.3 研究设计 / 155 9.3.1 数据来源 / 155 9.3.2 变量设计 / 155 9.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157 9.4.1 描述性分析 / 157 9.4.2 回归分析 / 158目 录 7 9.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61 9.5.1 主要结论 / 161 9.5.2 政策建议 / 162 9.6 本章小结 / 16210 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绩效研究 / 163 10.1 研究背景 / 163 10.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164 10.3 研究设计 / 166 10.3.1 数据来源 / 166 10.3.2 变量设计 / 166 10.4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167 10.4.1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 167 10.4.2 双重差分模型分析 / 171 10.5 进一步分析 / 174 10.5.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社会性负担 / 174 10.5.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战略性负担 / 175 10.5.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金融业政策性负担 / 175 10.5.4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政策性负担的实证分析 / 175 10.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79 10.6.1 研究结论 / 179 10.6.2 政策建议 / 180 10.7 本章小结 / 18111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 / 182 11.1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 / 182 11.1.1 摇篮时期 (1860—1977 年) / 182 11.1.2 探索时期 (1978—1992 年) / 183 8 基于协同理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1.1.3 发展时期 (1993—1999 年) / 183 11.1.4 推动时期 (2000—2007 年) / 184 11.1.5 深化时期 (2008 年至今) / 184 11.2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86 11.2.1 内部协同治理问题 / 186 11.2.2 外部协同治理问题 / 193 11.2.3 协同治理保障问题 / 195 11.2.4 其他问题 / 196 11.3 加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协同治理的改革建议 / 197 11.3.1 促进协同主体深度融合 / 198 11.3.2 优化协同治理结构 / 199 11.3.3 健全企业协同治理机制 / 203 11.3.4 发挥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作用 / 207 11.3.5 改善协同治理保障系统 / 208 11.4 四川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案例分析 / 210 11.4.1 四川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210 11.4.2 推动四川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 211 11.5 本章小结 / 21212 结论与展望 / 214 12.1 主要研究结论 / 214 12.2 未来研究展望 / 221参考文献 / 222后记 /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