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出印谱了。然而一想到吴熙载六十年刻印万计,从未留一谱,自知不足存尔的话,总是汗颜。有朋友说,于事不可太认真,涉想不可太迂腐,否则一事无成。想想也对。
我本淘气,幼时家庭的变故,让我变得孤僻、沉默,常避开热闹独来独往。学刻印是受桑愉先生的影响,也契合我的心性。桑愉先生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多才多艺,我很敬佩他。开始我对如何刻印一无所知。断锯条磨就用胶布包缠的刀和邻家阿根帮着从漆器厂门外废料垃圾堆中捡来的边角石料,就是我早的工具材料了。学习的样式是老街北头一位留着山羊胡、戴着老光镜,名叫伴梅的刻字先生粘贴在玻璃小橱内的印蜕。记得我还用这类样式给居民区主任刻过章,他说批条子用。正规的印学知识是后来从桑愉先生赠我的《怎样刻印章》这本书中获得的。
我刻印是从流派入手的。开始喜欢齐白石大开大合的艺术风格,但前辈老师们都反对,后改学吴让之,还算有模样。那时我为高二适先生刻证草圣斋巨印,与桑愉先生一起应《西泠艺丛》约稿刻总理诗句是伤心秋又到,应魏之祯先生之命为程千帆先生刻敢灾梨枣亦英雄,都是吴让之风格。后来魏之祯先生在香港《文汇报》上介绍扬州篆刻时,还特意写了流风余韵,至今不坠的话,认同我对吴让之的解读。高二适先生也写诗褒奖和鼓励:广陵人道双南金,一是姜生一蒋生。勤拂箧尘看缪篆,为君着意一先鸣。
往事如烟。年龄渐长,想法也多了起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知不觉对篆刻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对流行的印风并不排斥,甚至从中还得到不少启示。根植传统,立足当代,歌古调、用新腔,渐渐成了我的理想和追求。为此,我由流溯源,游心三代、两汉、六朝,尤其钟情两汉,无论印内印外的信息都悉心网罗。汉印、汉篆、汉碑额、汉金文、汉砖瓦、汉简牍、汉封泥所展现出的宽宏、瑰丽、奇古之美常让我惊叹不已,也给了我无尽的遐想。
我的创作常常是即兴的。望文生意,触景致情,似非而是的幻象、灵光一现的模糊会瞬间在脑海中掠过,它常常就是我作品的雏形,又无固定的样式。而当把记忆和感觉付诸体现时,一切又变得那样的具体和清晰。笔与墨、刀与石、形与线在方寸之间交织、碰撞,我忘怀其间,神与物游,激情在石屑中流淌,心象在沙泥下定格。即兴的得失难以预料,常有出人意表的精彩,每当此时便自色飞,心中快充盈。这是一种享受,没有其他可以模拟。也有很多时候,我仿佛驰骋在荒寂的高原信马由缰,又仿佛逐浪于浩瀚的大海按剑掣鲸,然而疏放和清狂并未收获预想。虽然如此,身临其境的淋漓痛快也足以让我释怀。
……
姜桂林,生于一九四六年,扬州人。因患胆结石、肾结石之疾,中年以后自号二石二石道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竹西印社副社长。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五届篆刻展江浙沪书印联展中日书法大展等大型展览。
作品曾在《书法》、《西泠艺丛》、《中国书画》、《批评界》、香港《文汇报》等刊物发表。作品和传略入编《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篆刻家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多种专业辞书。
二〇〇二年,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二〇一四年,出版《姜桂林书法作品选》。
目録
四寧室…………………………………………………一
二石道人
姜二石……………………………………二
生于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六年…………………………三
神農苗裔………………………………………………四
二石道人腹中有石…………………………………五
家近金臺卧佛寺………………………………………六
家近沙田枕河人家…………………………………七
四十八歲以後自號二石………………………………八
腹中有石二石獨行…………………………………九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一〇
鷹揚周室……………………………………………一一
吾與攘翁同鄉里……………………………………一二
皂角依舊……………………………………………一三
但以金石記平生……………………………………一四
思齊慎獨…………………………………………一五
既壽考宜孫子………………………………………一六
永錫難老四寧室大幸……………………………一七
素位風光……………………………………………一八
美意延年……………………………………………一九
不遭人忌是庸才……………………………………二〇
無蛇…………………………………………………二一
人可法………………………………………………二二
静水流深晴炙背…………………………………二三
長樂除凶利主大吉…………………………………二四
石敢當………………………………………………二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