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地面装备领域人才全流程培养系列教材《装备建设与运用》之三—质量管理与监督篇。
全书共八章,内容分别为概述、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基本理论依据、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构成和一般规律、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思想和原则、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体系、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策划、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模式等。
本书是装备建设与运用领域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部分,可作为专业培训用书,还可作为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以预防为主、对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不断深入人心。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推广。但是,以管理者和产品形成、服务过程实施者为对象的质量监督研究较少,一般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待监督问题,可以说有些部门未能区分管理与监督职能,而将两者融为一体,以管代监或以监代管,混淆了激励、引导与督促、监察的作用和功能。其弊端在我国质量体系建设初级阶段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军民融合战略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还不能将管理与监督职能区分实施,权责不明,将严重制约质量效能的发挥。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研究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如何把这个涉及众多学科和内容的综合性课题纳入中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是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本书通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并辅以系统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了其基本理论依据、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和趋势、构成和一般规律、思想和原则,并结合我国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现状,提出了新的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体系和过程,以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从比较的视角,介绍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概念、本质与内涵以及地位作用,明确了管理与监督在共同的目标下,在实施方式、对象等方面的不同。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对管理与监督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的梳理,展现管理与监督不同的功能与作用。第三章分别分析了管理与监督的理论基础,并从目标管理理论等方面说明了质量与质量监督的应用与发展。第四章分析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分类、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以及一般规律,以便明确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原则。第五章介绍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思想和原则,突出强调了管理与监督的不同。第六章按照系统的方法,分析了质量体系框架下,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不同体系结构,便于区分两者职能的差别。第七章基于管理与监督共有的过程属性,提出基于决策、策划、控制、评估的过程方法。第八章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模式,为质量管理者与质量监督者提供借鉴。
由于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涉及领域广泛,发展又非常迅速,加之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许多观点是个人总结,难免会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1年12月
于大连小平岛
第一章 概述 1
1.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概念 1
1.1.1 质量、管理及监督的含义 1
1.1.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 9
1.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本质与内涵 10
1.2.1 管理与监督的本质 10
1.2.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内涵 12
1.2.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关系 19
1.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地位作用 21
1.3.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意义 21
1.3.2 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地位作用以及与
其他管理间的关系 26
第二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1
2.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产生 31
2.1.1 质量管理的产生 31
2.1.2 质量监督的产生 33
2.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 36
2.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36
2.2.2 质量监督的发展历程 44
2.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发展趋势 48
第三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基本理论依据 54
3.1 质量管理基础理论 54
3.1.1 科学管理理论 54
3.1.2 系统管理理论 57
3.2 质量监督基本理论 59
3.2.1 政治学理论—分权制衡理论 59
3.2.2 经济学理论—契约理论 61
3.2.3 博弈论 65
3.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应用理论 66
3.3.1 目标管理理论 66
3.3.2 过程管理理论 68
3.3.3 项目管理理论 72
3.3.4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74
3.3.5 计划管理理论 76
3.3.6 组织管理理论 77
3.3.7 预算管理理论 79
第四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构成和一般规律 81
4.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分类 81
4.1.1 质量管理的分类 81
4.1.2 质量监督的分类 85
4.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构成要素 88
4.2.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组织 89
4.2.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者 92
4.2.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资源 95
4.2.4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 97
4.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影响因素 98
4.3.1 组织战略 98
4.3.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环境 99
4.4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一般规律 108
4.4.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和组织与用户的规律 108
4.4.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和产品的规律 111
4.4.3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和科技水平与经济实力的规律 114
4.4.4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成效主要取决于组织系统结构和
诸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 119
4.4.5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主观指导必须适应质量管理与
质量监督的客观实际 123
第五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思想和原则 127
5.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思想 127
5.1.1 共同的思想基础 128
5.1.2 差异的思想基础 135
5.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原则 141
5.2.1 质量管理的原则 141
5.2.2 质量监督的原则 151
第六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体系 156
6.1 质量体系结构 156
6.1.1 质量体系 156
6.1.2 质量体系要素 158
6.2 质量管理体系 161
6.2.1 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162
6.2.2 质量手册 164
6.2.3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法 164
6.2.4 质量管理体系分类 166
6.3 质量监督体系 167
6.3.1 质量监督体系要素及要求 167
6.3.2 质量监督体系结构 173
第七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策划 182
7.1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决策 182
7.1.1 决策目标 182
7.1.2 质量判断 183
7.2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策划 192
7.2.1 质量策划的含义 192
7.2.2 质量策划的输入与输出 193
7.2.3 质量策划范围 194
7.2.4 质量策划内容 195
7.3 质量控制 202
7.3.1 质量控制内涵 202
7.3.2 质量控制范围与过程 203
7.4 质量评估 211
7.4.1 质量评估目的 211
7.4.2 质量评估内容 213
第八章 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的模式 216
8.1 质量管理模式 216
8.1.1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216
8.1.2 ISO 9000模式 220
8.1.3 卓越绩效模式 223
8.2 质量监督模式 228
8.2.1 质量监督模式的发展 229
8.2.2 世界典型国家的监督模式 233
8.2.3 典型质量监督模式 239
参考文献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