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面向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中西兼顾,按专题分别讨论了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诸重要问题,并另立中西文明互鉴篇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哲学、科技、婚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力求反映中西文明的主旨与系统性。 本书由侯建新教授担任主编,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编写,通过展现中西文明的丰富面相,帮助读者打开中西文明之门,文明互鉴,提升史学素养,启迪人生智慧。
不同于单独论述中华文明或西方文明的著作,本书将两者荟萃一册,分十九个专题,勾勒出了中西文明的图景,便于读者在一本书中综览中西文明,在比较中认识和思考,文明互鉴,是一部了解中西文明的入门书,可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和参考书,也面向对中西文明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中西文明十九讲》一书,本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教材。若干年前,在一次关于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校内交流会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与会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尚好,但人文修养和健全人格不尽如人意,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似有不平衡之处。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的外在素养与内在元质理应内外相应,文质并重,相辅相成,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理念理应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不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当努力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既有理想,又有教养,渴求知识和真理的一代学人。一番讨论,引发共鸣,大家再次肯定大学生通识教育对于人的全面提升的必要性,拟定开设一门人文通识课程,涉及中外历史文化,争取成为文理科学生(历史学学生除外)通选课程。此乃撰写这本教材的初衷。
后来我参加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发现文理科教育不够均衡的现象,至少从中学阶段就开始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有一个重要环节,须到基层实地调研。一次,在我国中部某大城市中学历史教师座谈会上,一位与会教师坦言,他并非历史教员,而是体育教员,眼下代课而已。莫非这位教员体育、史学兼通?非也,他说只因历史师资短缺不得已而为之。访客无不瞠目,当地教师却不以为意,看来外专业教师客串历史课,早已习焉不察。不仅师资不足,基本课时也不能保证,初中三年级尤甚。面临中考,虽然课表上历史课尚在,实际上常常被必考的主科挤占,因此历史课被称为让路课。坦率地说,历史课人文素养教育之必修,在中学缺乏应有之地位,缺乏尊严。高中一年级后文理分班,大部分学生纷纷选择理科,从此彻底告别历史。进入大学后,中学阶段的欠账也很难得到弥补,因为大学文理科之间总是井水不犯河水。不难发现,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年轻学子,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他所得到的历史人文教育也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残破的。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已经得到社会上下共识,然而我国的历史学基础教育现状委实令人担忧。近年结合中、高考考试科目调整,教育部在中学推出均衡文理科关系的一些举措,但愿情势向好而行,并能经受时间的检验。
有先哲云:我们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们希望这本书对我们大学的通识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中西文明系列讲座通识课,中西文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身就是跨文化、多学科的博雅教育,而且我们用心选择典型性的专题,既讲出中西文明的主旨,又保持中西文明各自的系统性。希望该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史学素养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帮助年轻学子打开一扇窗,透过史学视域,开拓视野,激发探索人生、社会和真理的渴望。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生活,原本是相通的,现代国民不能没有历史思考力,历史感是这个时代珍贵的品质之一。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授课人也是本教材的作者,他们基本都有高级职称,多数是博士生导师。此外,还荣幸邀请山东大学顾銮斋教授、南开大学王以欣教授和季乃礼教授、曲阜师范大学邱文元教授加盟,以完善本教材的知识体系。因网络教学和辅导的需要,大部分专题讲座都做了录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一一西方文明篇、中华文明篇和中西文明互鉴篇,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哲学、科技、婚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各个专题作者风格不一,但是大家的心愿是共同的:希望每位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仅是专业人才,还是内心世界丰富的现代君子。
此项工作需要教学、研讨和写作相结合,比较复杂,又总有事情插入进来,几年过去了,忽然而已。虽动手不晚,却杀青迟迟,有几分惭愧,更多是欣慰了却一桩心愿!天津师大欧洲文明研究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团队及前述兄弟高校教师,他们放下个人案头工作,投身到本科生通识课程建设中来,不负承诺,无怨无悔,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时任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璟同志,并致以真诚的敬意,他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支持这个项目,给予大家很大鼓励。感谢田涛教授,作为教学院长,他积极承担了该项目的启动、讲稿撰写和录像等组织工作。感谢张秋升教授,他主持了后一阶段的教材编写和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谢天津市教委资助,感谢天津师大教务处以及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郑殿华编审,感谢欧洲文明研究院陈太宝博士,他们都为该成果面世作出了贡献,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荣誉会长、《经济社会史评论》主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是:英国经济社会史、欧洲文明、中西现代化比较研究等。
西方文明篇
讲 何谓西方文明 侯建新
第二讲 近代西欧科学技术的兴起 刘景华
第三讲 西欧法律的传统 王亚平
第四讲 基督教与西欧社会发展 郑阳
第五讲 西方的私人财产观念与社会 赵文君
第六讲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工人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 徐滨
第七讲 近代西方社团法人与社会转型 张乃和
中华文明篇
第八讲 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特征 毛曦
第九讲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周易》 杨效雷
第十讲 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 季乃礼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杨西云
第十二讲 宋明理学在儒学意识形态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任世江
第十三讲 中国近代早期的法治思想与法制变革 李学智
中西文明互鉴篇
第十四讲 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通灵术:一个文化比较研究 王以欣
第十五讲 中西中古赋税制度的差异 顾銮斋
第十六讲 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 田涛
第十七讲 中西婚姻中的女性世界 郭玉峰
第十八讲 以道观之:理解西方哲学的中国话语 邱文元
第十九讲 中西社会的文学镜像:《红楼梦》与莎士比亚戏剧 张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