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发展:当代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汇集了笔者近20年来从事“三农”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也包括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全书紧扣中国农村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变革与发展,由相关的几个专题组成,包括小农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农业经营组织与经营方式、农村土地研究、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精准扶贫和四川民族地区人口发展。
本书汇集了笔者近20年来从事“三农”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也包括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全书紧扣中国农村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变革与发展,由相关的几个专题组成,包括小农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农业经营组织与经营方式、农村土地研究、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精准扶贫和四川民族地区人口发展。
从时间顺序上看,最早进入笔者研究视野的是农民工,准确地说,是一项农民工调查数据,来自原四川大学王薇老师于2000年主持的—中国城市中的农民工”课题。基于这个数据,在导师秦伟的指导下,笔者研究了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即使今天看来,这个调查数据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收集了进城农民工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收入本书时,笔者又依据原始数据对两篇相关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从对农民工的研究开始,慢慢进入了“三农”问题的大范畴。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现农村发展研究所)后,在时任所长郭晓p老师的带领下,笔者开展了实实在在的农村调研。这类调研通常很辛苦,但很有启发性。农民真的很纯朴,可以让你把他们全部家底问个底朝天,而不会反问你触及灵魂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做什么?当然,我们通常会准备好小礼物,以便问完后立即送上。郭老师对中国“三农”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兼具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收入本书中的很多专题都是参与郭老师的课题或者合作完成的。
变革与发展是中国农村的宏大主题。本书收录的论文主要是基于笔者在四川省农村的几个调研,以及对农民调查数据的几个定量分析,所呈现的内容无法涵盖变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遗漏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议题:即使是相关专题,由于力所不逮,也难说深入研究。那么,如何看待本书的价值呢?我想可以有两个方面。首先,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来看,中国农村改革中的共性是主要的,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本书尽可能呈现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调研案例和问卷数据分析来呈现中国农村的变迁。如果本书能为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变化提供些许有迹可循的东西,或是最大的期许。
最后,笔者需要特别提到,“三农”问题的研究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的农村调查课题来完成的,这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没有师长学友的指教与探讨,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上,书中不少章节都是以合作的形式完成的,相关情况已在各章节标注。在此表示深切的致谢!
曾旭晖,男,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获得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和社会统计的教学和科研。在《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问题》《人口与经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规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第一章 小农生产的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小农的结构性分化
第三节 小农户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
第二章 农业经营组织与经营方式
第一节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
第二节 农业共营制绩效评估
第三节 美日农业经营体系比较
第三章 农村土地研究
第一节 农地利用与流转
第二节 传统农区宅基地“三权分置”
第三节 农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第四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一节 进城农民工留城倾向
第二节 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回报
第三节 教育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四节 教育健康回报的城乡与性别差异
第五章 农村精准扶贫
第一节 深度贫困地区的返贫风险与防范
第二节 企业扶贫基本特点与模式
第六章 四川民族地区人口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