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卢琴学》二卷,清姚配中撰。
姚配中(一七九二-一八四四),字仲虞,安徽旌德人。工书法,以糜膳生终于乡。姚氏弱冠即博览经史,旁通百家之言,尤喜研读《周易》,着有《周易姚氏学》。姚氏亦嗜琴并精通琴艺,着有《琴学》二卷。
《琴学》一书是姚配中受王坦《琴旨》的启发,鉴于传谱舛误者多,遂更正世人所广泛传习的十数曲,并自制七曲,原数说声,上溯本始,于道光十三、十四年(一八八三、一八三四)于栖真山麓撰写而成。后其弟子汪守成等人集资刊刻其生前着述,以姚氏书斋名命名为《一经卢丛书》,《一经卢琴学》即是其中一种。
《一经庐琴学(一函二册)》为清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汪守成刻本。半页九行,行大字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卷前牌记题『道光乙巳春刊、一经卢琴学、西真山叟』,卷末有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学琴记》一篇,并附有《琴操题解》一卷。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着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聚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岭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后以綫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