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开人类医学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集历代名家的思维智慧与实践经验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针、灸、中药为治疗疾病的三大主流疗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扁鹊有言,疾在腠理,熨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是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言医。”针、灸、中药三法治则相同,都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作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但由于其作用方式不同,人体的反应与效果也就不尽相同。
杨继洲《针灸大成》曰:“人之一身,犹之天地……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就针法而言,其长于激发经气,通络止痛以祛病于无形;灸法有针所不为、药所难能之功,其贵在渗透;中药之优势在于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针法和灸法治疗之后,机体经络得以疏通、气血运行通畅;而后再用中药,更有利于药物吸收,促进机体正气的恢复。三法并用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能减少单种治法的差异性。而现如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有用药而贬针者,有施针而忘灸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值得深思。故作为当代中医人,掌握针、灸、药这三项技能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从事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40余年,一直以来提倡古人针、灸、药并用之法,善用“一针二灸三药”的综合疗法。笔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针、灸、方药的疗效,通过研究针灸手法和方药配伍提高治疗效果,并对传统刺法灸法及方药进行继承与创新。首先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针灸学经络腧穴理论,创新应用靶向针刺法、无痛飞针手法……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第二,确定了常用灸穴,应用腧穴的配伍组成穴区,由单穴灸到多穴灸,增强了腧穴的协同治疗作用;第三,善用古方,但又不拘泥于古,创新化裁,组成新方,临床应用常取得良效。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记录了30余万字的宝贵资料,现将其系统整理,编纂了本书,并得到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支持,终于可以付梓了,虽然经历了不少艰辛,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我异常欣慰,总算为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尽了微薄之力。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作者的从医之路;第二章从整体上介绍了针、灸、药三个方面的经验特征;第三章从内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男科、五官科、其他病证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用针、灸、药综合治疗的经验;第四章从传承创新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做好中医临床。为方便阅读,全书统一使用第三人称描述从医经历、临床经验等。
本书突出临床实践,适用于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临床医生及从业者,以及中医、针灸爱好者等参阅,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际,广泛征求了众多中医药专家的意见,在编著过程中,作者得到王银平、文新、孙志华、冯喜莲、丁海霞、银东山、刘乃嘉、高向晶、何子东、何彦东等同道的大力协助,其中王银平协助对本书的文献整理、统稿、编撰与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编写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编辑工作艰巨、内容丰富且突出创新,许多内容有待进一步翔实,可能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广大读者与同道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何天有,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带头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第一副会长,甘肃省针灸临床中心副主任,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针刺研究》杂志编委。2002年援外医疗期间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名中医”。
第一章 医家小传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用针经验
第二节 用药经验
第三节 用灸经验
第三章 专病论治
第一节 内科病证
感冒
冠心病
心律失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
偏头痛
失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慢性胆囊炎
慢性结肠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下垂
脑血管病后遗症
重症肌无力
脱肛
白细胞减少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肋间神经痛
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节 骨伤科病证
骨质增生
腰椎椎管狭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肩周炎
颈椎病
梨状肌综合征
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足跟痛
坐骨神经痛
第三节 妇科病证
……
第四章 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