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著成。讲注相传,六百年来,盛行不替。《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集注《广论》的前十三卷,即三士道和道前基础,为显密共通相对完整的修持次第。本书广征博引,释义解惑,主要引书达二十余种。其间,还就有关问题征询拉卜楞寺洛桑嘉措、洛桑札巴等老格西。《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附有科判表三十二幅,条分缕析,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广论》的脉络结构。卷十四以后的十一卷别述奢摩他、毗钵舍那,即所谓止观章,层次更高,故暂付阙如。在藏文有关讲义、注疏译出前,《集注》诚为沟通藏汉、研究《广论》的上乘读本。
 
		 
	
                                    适读人群 :佛教研究者、爱好者                                  本书为智敏上师于三门多宝讲寺讲授《广论》的讲义,2003年首次出版,颇获赞誉,后曾出修订版。此次拟收入“佛门典要”丛书再次推出。本书集注《广论》的前十三卷,即三士道和道前基础,为显密共通相对完整的修持次第。本书广征博引,释义解惑,主要引书达 20 余种。其间,还就有关问题征询拉卜楞寺洛桑嘉措、洛桑札巴等老格西,书后附有科判表 32 幅。在藏文有关讲义、注疏译出前,《集注》诚为沟通藏汉、研究《广论》的上乘读本。
            
 
  智敏上师(1927-2017),生于江苏苏州。十五岁沾闻佛法,即时戒荤茹素,后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今交通大学),继从著名法相家范古农老居士学法相多年。1954年于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律院依上清下定上师披剃,依止当代高僧能海上师座下学修十三载,深得海公上师显密修行之心要。。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担任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厦门南普陀佛学院讲师、福建省佛学院教务长、浙江三门县政协常委、多宝讲寺住持等职。2008年后,驻锡上虞多宝讲寺,接引四方学众。著有《俱舍论颂疏集注》《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大乘五蕴论讲记》等。
 
 
凡例  13
 科判表  15
 道前基礎  卷一  1
 論前歸敬  4
 造論宗旨  7
 敦囑勸學  8
 略述本論  8
 造者殊勝    圓滿受生  11
 獲教功德  12
 獲證功德  15
 所作事業  18
 教授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5
 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  32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37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38
 聽聞軌理    聞法勝利  41
 恭敬承事  44
 斷器三過  47
 依六種想  47
 講説軌理  55
 完結軌理  60
 親近善士    知識之相  63
 學者之相  72
 依止意樂  卷二[85]  75
 依止加行  90
 依止勝利  94
 未依過患  97
 攝彼等義  100
 修習歸理    加行六法  102
 正行修法  111
 完結迴向  113
 三合引導  114
 修四資糧  115
 除邪分别  128
 暇滿        何爲暇滿  141
 暇滿義大  147
 暇滿難得  155
 道次引導    三士總攝  卷三  161
 引導之義  164
 引導因相  167
 三士所爲  180
 共下士道  183
 念死無常    未修過患  185
 修習勝利  188
 發何等心  191
 思決定死  193
 死無定期  199
 唯法是依  204
 三惡趣苦    地獄衆苦  210
 旁生衆苦  221
 餓鬼衆苦  卷四  223
 歸依三寶    歸依之因  229
 所歸之境  230
 三寶功德  233
 三寶差别  243
 正受歸依  246
 歸依學處  249
 深信業果    總業果理  269
 十黑業道  卷五[281]  277
 輕重差别  294
 黑業之果  305
 白業及果  309
 業餘差别  310
 成辦勝依  317
 四力對治  321
 意樂之量  338
 除邪分别  338
 共中士道  卷六  343
 希求解脱  345
 思惟苦諦    思惟八苦  352
 思惟六苦  365
 思惟三苦  371
 思惟别苦  376
 思惟集諦    煩惱之理  381
 集業之理  389
 死殁之理  395
 結生之理  404
 十二緣起  卷七  409
 意樂之量  425
 除邪分别  426
 解脱正道    出家身勝  432
 三學決定  437
 上士道  卷八  461
 入大乘門  463
 發菩提心    四緣發心  474
 四因發心  480
 四力發心  485
 修菩提心    七重因果  487
 自他相换  卷九  513
 發心之量  523
 儀軌受法    未得令得  524
 守護不壞  532
 還出方便  547
 學菩薩行    學處因相  550
 智慧方便離則不成  卷一〇  553
 學處次第  572
 學習布施    布施度性  582
 趣入方便  583
 布施差别  卷一一[599]  589
 此等略義  611
 學習持戒    尸羅自性  613
 趣入方便  615
 尸羅差别  618
 應如何行  621
 此等攝義  622
 學習忍辱    忍之自性  622
 趣入方便  623
 耐怨害忍  633
 安受苦忍  卷一二  653
 思擇法忍  662
 應如何修  663
 此等攝義  663
 學習精進    精進自性  664
 趣入方便  665
 精進差别  668
 捨三障緣  671
 修積四力  682
 發勤精進  卷一三  695
 應如何修  701
 此等攝義  701
 學習靜慮    靜慮自性  702
 修彼方便  703
 靜慮差别  703
 應如何修  703
 此等攝義  703
 學習般若    慧之自性  704
 生慧方便  704
 慧之差别  718
 應如何修  719
 此等攝義  719
 學習四攝    四攝自性  721
 立四之理  722
 四攝作業  722
 攝他須依  723
 四攝解説  723
 附録  729
 菩提道燈論  729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摘録)  736
 「歸依三寶 所學次第」附表  755
 參考文獻  757
 後記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