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四次造访梭戛对这里的箐苗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文字结集。梭戛箐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有4000余人,主要聚居于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的大山中。作者对梭戛箐苗的生存状况进行持续的人类学观察,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不难感知一个苗族古老支系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是怎样一种艰难而复杂的存在。
前 言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去那样一个地方,那么遥远,又那么蛮荒!梭戛,我第一次听到这地名时以为人家在说一句日语。但这奇怪的地名于我显然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好奇心一下子就占了上风,驱走和淡化了所有不利于我前往的因素。我后来当然为此写过不少文字,甚至有些文字还博得了不少专家的喝彩。但是,我最初的前往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学术目标。那时候,我还在福建海边的一个小城市从事着一份卑微的职业,假期里回到故乡贵阳,无意间听人议论这个奇怪的地方,就立即决定独自奔赴了。那已经是新世纪的起始年份了,梭戛生态博物馆业已在两年前建成并对外开放。我来的时候,第一任馆长徐美陵先生还在任上,他热情接待了我,并毫无保留地向我介绍着一个我完全陌生的概念——生态博物馆。他还每天带我到梭戛苗寨去走访或拜望,领我结识当地各种“权威”人物,见识他们的各种日常的或特殊的生活。在我离开梭戛的时候,他还格外赠送我好些介绍博物馆学的书籍。阅读那些书籍促成了我后来的学术转向,使我对生态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欲罢不能。我最后完全是迷上了这个地方,三番五次地往返于这里与我谋生的各个城市之间。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我在这期间的种种体验和感受,我也说不清这地方的魅力究竟何在。客观而论,我在这里所受到的惊吓和委屈可能要大于我全部田野作业所受惊吓和委屈的总和。但是,我却不敢说我对这地方有丝毫的厌倦和憎恶。对我来说,这里永远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一个魅力无穷的文化异乡。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人,祖籍贵州天柱,现居湖南湘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和人类学教学,业余爱好摄影和创作。出版著作30余种,主要代表作品有《民族·民俗·民间》《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保卫传统》《在田野中自觉》《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文学与人类学演讲录》等。
初访梭戛 / 001
迷人的远方 / 003
生态博物馆 / 011
陇戛苗寨 / 015
梭戛人家 / 022
买卖 / 027
小坝田 / 032
二访梭戛 / 039
巧遇同学 / 041
背水表演 / 048
小兴寨 / 055
赶狗场 / 064
安柱“打嘎” / 069
三访梭戛 / 085
巨变 / 087
新老馆长 / 094
变迁与适应 / 100
化董寨 / 106
熊怀燕 / 114
表演 / 121
老馆长 / 127
老朋友 / 135
对话 / 144
巧遇 / 152
告别 / 155
四访梭戛 / 165
附录 移植的文本:从矛盾到变形到融合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考察报告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