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集聚角度,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利用2003~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探讨了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情况来看,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基于东中西部区域来讲,各区域内部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从人口规模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双重门槛值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从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角度,《产业格局、人口集聚、空间溢出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分别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回归方法,采用2003~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空间维度来说,城市群中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随着时间推移高值与低值集聚具有逐渐增强趋势。从空间溢出效应的原因来说,各单元的生态效率不仅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还与周围邻域单元生态效率相关;政府行为和个人财富增长有利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显著降低城市生态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并不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但产业结构的空间滞后项显著降低了其他城市的生态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急速扩张。然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和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城市的生态问题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为此,研究城市生态效率和探讨生态效率变化的内在规律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也是产业、人口以及城市的空间集聚过程,但国内关于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结论充满争论。因此,研究城市的产业、人口以及空间集聚对于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对于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从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空间溢出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三者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随后,从这三个因素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首先分析了我国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利用Super Slack-based Measure(SBM)测算2003~2017年280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效率,分别从总体特征、区域特征等视角考察了其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地级市生态效率较低,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时序特征来看,中国地级市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降后升态势,整体上有逐步改善的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中国地级市生态效率空间上呈“中部塌陷”现象;中国地级城市间的环境约束下生态效率差异具有缩小趋势,其差异的主要贡献来自区域内差异,城市间生态效率没有显示出“俱乐部”趋同,且中部地区城市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呈上升态势。
从产业集聚角度,首先基于改进的两部门生产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200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了280个地级市的产业集聚度和产业专业化水平;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不同形态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生态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讨论了地域和规模差异情况下的结论。研究表明:产业集聚、产业专业化对于城市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和小型城市之间更大;产业集聚与城市生态效率之间理论上呈倒u形关系,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中等城市中并不显著;产业专业化水平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关系,但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中并不显著。
从人口集聚角度,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利用2003~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探讨了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从全国情况来看,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基于东中西部区域来讲,各区域内部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从人口规模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双重门槛值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从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和空间溢出角度,本书分别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回归方法,采用2003~2017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空间维度来说,城市群中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随着时间推移高值与低值集聚具有逐渐增强趋势。从空间溢出效应的原因来说,各单元的生态效率不仅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还与周围邻域单元生态效率相关;政府行为和个人财富增长有利于城市生态效率的提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显著降低城市生态效率;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并不能显著提升生态效率,但产业结构的空间滞后项显著降低了其他城市的生态效率。
最后,对本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提出了产业格局、人口集聚和空间溢出与城市生态效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柳青青,女,1990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于2012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2013年获得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金融工程与风险分析专业硕士,201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已发表论文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期刊,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或省级科研项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产业、人口和空间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2.1 相关理论分析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要素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
2.4 相关文献综述
第3章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生态效率
3.1 中国城市发展与困境
3.2 城市生态效率的测算模型与数据处理
3.3 中国地级市生态效率的特征
第4章 产业集聚、产业专业化与城市生态效率
4.1 产业集聚的内涵与测度
4.2 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模型
4.3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4.4 产业格局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口集聚与城市生态效率
5.1 人口集聚的内涵
5.2 人口规模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
5.3 不同规模下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溢出与城市生态效应
6.1 空间自相关的内涵与测度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6.3 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分析
6.4 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