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文/陆建德
这本书论及以林纾和严复为主的几位清末民初人物,书名《海潮大声起木铎》是康有为诗句,借来向林纾和严复沟通中外的翻译事业表示敬意。这两位赤诚的爱国者在人生道路上做出过今人不以为然的选择:林纾不认可辛亥革命,自称“清室遗民”;严复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有人称他“帝制余孽”。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做的。米兰·昆德拉说:“人是在迷雾中前进的。但当他回过头来评判往昔之人时,他在他们的道路上看不到一丝浓雾。他所处的现今也即他们遥远的未来,站在这一点上,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一片光明,一览无余。回头看,人看到了道路,他看到前进中的人们,他看到他们的错误,但迷雾不再有了。然而,所有那些人,海德格尔,……戈特弗里德·贝恩、圣-琼·佩斯、季奥诺,他们都在迷雾中行走,我们不妨设问一下:谁最盲目?”昆德拉想说的是我们自己最盲目。评判晚清人物,尤其应该意识到他们身边的浓雾。
以往我们经常根据历史事件参与者公开打出的旗号来评价相关事件的性质。晚清新政期间,四川绅商获准集股建造通往湖北的铁路,但是公司管理不善,陷入困境。1911年5月,清廷得到英法德美四国银行贷款,宣布了意在利民利国的“铁路国有”政策,不料引起一套“爱国保路”话语的猛烈爆发。这年8月9日,《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在一封私信里表达了他对清廷这次融资的乐观:“最近这次铁路大借款,亦即一千万英镑的湘鄂川铁路大借款,其条款比以往的所有贷款都较为对中国人有利,然而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担心这笔款子会不用于它所以借贷的目的。”莫里循通常极有见识,这次却误判了。保路运动直接导致清廷崩溃,各省宣布独立。对很多觊觎中国的日本谋略家而言,武昌的军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其实,他们在保路运动中也有鼓煽之功。1912年3月28日,中国基督教男青年会的英国职员瓦莱士从日本东京密告莫里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