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精品教材: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训练
定 价:32.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刘启珍 ,赵君 编
- 出版时间:2011/9/1
- ISBN:9787303134007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193.2
- 页码:28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精品教材: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训练》分上、下两编内容。上编为普通话训练部分,包括普通话及语音概述、声母及其辨正训练、韵母及其辨正训练、声调及其辨正训练、语音流变及其训练、朗读训练、命题说话训练、普通话水平综合训练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按照“理论要点——难点分析——单项训练——综合训练”的体例编写。通过各章的教学和训练,使师范生熟练地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具备一定的方言辨正能力;掌握语音流变的规律;掌握基本的朗读技能;掌握命题说话的类型及基本技能。努力做到发音准确、朗读流畅、说话得体。从而增强师范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使不同方言区的地方普通话逐渐向标准普通话靠拢,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编为教师口语训练部分,包括教师口语概述、教学口语训练、教育口语训练、交际口语训练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按“理论概述——示例简析——示范引导——综合训练”的体例编写。揭示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交际口语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各章的教学和训练,使师范生初步掌握教学环节口语的用语技巧,并且掌握语气、语调、语速、停连、节奏等口语修辞技巧,做到教学口语准确、鲜明、生动、流畅;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口语的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合理选择沟通、暗示、激励、批评等教育方式;初步掌握教师在其他工作中的交际口语技巧,在各种交际语境中,善于根据交际对象选择谈话内容,做到说话清晰、得体,语态自然、大方,进而提高指导中、小学生口语教学的能力。
第一章 普通话概说
第一节 普通话与方言
一、普通话
二、汉语方言
三、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第二节 普通话的推广及意义
一、普通话推广的历史和现状
二、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意义
第三节 普通话的教与学
一、普通话教学原则
二、学习普通话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节 普通话语音
一、普通话语音的性质
二、普通话语音的基本概念
三、记音符号
第二章 普通话声母训练
第一节 声母概说
一、声母的定义
二、声母的作用
三、声母的分类
第二节 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
二、声母发音训练
第三节 声母辨正
一、声母辨正
二、声母辨正训练
第三章 普通话韵母训练
第一节 韵母概说
一、韵母及其作用
二、韵母的结构和分类
第二节 韵母的发音
一、韵母的发音
二、韵母发音训练
第三节 韵母的辨正
一、韵母的辨正
二、韵母辨正训练
第四章 普通话声调训练
第一节 声调概说
一、声调及其性质和作用
二、声调的分析
第二节 声调的发音
一、声调的发音
二、声调发音训练
第三节 声调的辨正
一、声调辨正
二、声调辨正训练
第五章 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
第一节 变调
一、上声变调
二、“一”、“不”的变调
三、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四、变调训练
第二节 轻声
一、轻声及其性质和作用
二、轻声的音变规律
三、轻重音格式
四、轻声训练
第三节 儿化
一、儿化及其性质和作用
二、儿化的音变规律
三、儿化训练
第四节 “啊”的音变
一、“啊”音变性质
二、“啊”的音变规律
三、“啊”音变训练
……
第六章 普通话朗读训练
第七章 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第八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综合训练
第九章 教师口语概说
第十章 教学口语训练
第十一章 教育口语训练
第十二章 教师交际口语训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导人语要求新、求奇、求情,必须是艺术和美的和谐统一。并非是单个形式,更不是花拳绣腿的“花架子”,在使用中各种形式的导入语常常是综合运用的,都要以目标意识、效率意识、新颖意识为前提,以知识性、生动性、灵活性、情感性为原则。
二、讲授语
一)讲授语的性质与作用
讲授语是教师继导课环节之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技巧的主要教学环节口语。它在各学科教学中分量最重、频率最高、投入最大、占时最多、运用最广,是教学口语的主体。尽管现代媒体等形式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但它始终替代不了教师对情境画面的精要点拨,对传播内容的叙述解说,对概念属性的诠释评述。
(二)设计讲授语的策略
设计讲授语的策略有情境式、案例式、设疑式、活动式、推导式、讨论式、类比式、归纳式,等等。这些形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于讲授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之中,融汇于“存疑——释疑——生疑一探疑”的过程之中。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下面就案例式、推导式、类比式几种讲授方式作重点探讨。
1.案例式
案例式讲授,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理论对某一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所构成的案例的讨论和评述。一个典型的案例,一般基于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教学目标,能反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如心理测试、模拟求职、主题讨论、热点透视、调研汇报、案例分析、环保提案,等等。这些形式,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教学领域,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认知一活动一检验”的求证模式,积极尝试“设计活动——探索新知——实践运用——迁移创新”模式,体现着敏锐的时代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故具有鲜明的特点: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
案例式讲授语与学科教学的其他内容相比,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过多地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事理的限制,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围绕活动课程所提供的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而这些是学生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比平铺直叙的理论教学,更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发其探索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