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山西省芮城县,经2003、2004、2005年三次发掘,共清理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和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葬355座。墓葬以随葬玉石器并殉人为特色,墓地的现象显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将有所助益。
《清凉寺史前墓地(套装上中下册)》按照内容可分为基本情况介绍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
清凉寺史前墓地的发掘和整理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省、市各级文物主管部门领导的深切关怀。他们多次到工地视察,并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这是发掘、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相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清凉寺墓地的发掘、资料整理、报告撰写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还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他们或现场指导,或观摩会商,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具体的指教,学者们无私的教导,让我们提高了认识,并避免了一些失误。
本书包括清凉寺史前墓地2003-2005年清理的所有墓葬资料。田野发掘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薛新明担任领队,工作人员还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韩磊、宋文兵、孙先徒、李全贵、张立强、牛秀平、翼保金、梁淑红、张雪梅、张明菊、白秀平、海金波等业务人员,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的丁金龙、石忠参加了2003年下半年的工作,清凉寺的部分村民始终参加了田野发掘,并在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了帮助。除正常的墓葬清理外,孙先徒承担了田野绘图任务,宋文兵负责墓地的常规管理、摄影与录像,高空摄影由王宝平完成。后期整理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考古站、南山文物资料中心的同事给予了大力支持,梁苏红修复了全部陶器,畅红霞对墓葬的平面图进行了校正和清绘,并承担了部分在山西省博物院展出玉石器的绘图工作,其他器物的绘图由侯马市博物馆的权美丽完成。在此向所有在田野和室内工作中贡献了聪明才智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除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马金花、杨林中始终参加了发掘资料整理外,我们还邀请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工作:最早参与资料整理的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陈靓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员雪梅博士,她们从2004年初夏就开始分别负责对墓地出土人骨、玉石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于2007年亲自带队到侯马选取样品,并组织了对墓葬部分人骨的碳十四年代测定。2008年开始,北京大学在读博士赵静芳承担了墓地出土动物骨骼的研究工作。2009年,我们邀请了当时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学的河南三门峡市纪委干部倪爱武博士负责对墓地附近古环境的研究。201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赵春燕博士主持了锶同位素分析,她还对清凉寺第二到第四期部分墓葬的人骨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牙结石的碳和氮同位素分析。同时,北京大学在读博士舒涛也对墓葬部分人骨生前的食性进行了分析。他们根据各自研究的成果分别撰写了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报告。正是这些不同单位专家们的同心协力,才使清凉寺墓地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目前的成果,我们将永远牢记这愉快的合作经历。
上册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交通
二 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矿藏
三 墓地周边环境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二章 发现、调查与发掘
第一节 发现
第二节 调查
第三节 发掘
一 2003年的发掘
二 2004年的发掘
三 2005年的发掘
第四节 资料整理与编写报告
一 考古资料整理报道与多学科介入
二 编写发掘报告
第三章 地层堆积与墓葬分期
第一节 墓地的分布范围与地层堆积
第二节 墓葬的分期
第三节 地层堆积出土遗物
第四章 第一期墓葬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坑竖穴墓详述
M31
M32
M33
M34
M35
M36
M37
M38
M40
M42
M43
M62
M63
M88
M211
M265
M266
第三节 瓮棺葬详述
W2
W3
W4
W5
W6
W7
W8
第五章 第二期墓葬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详述
M1
M2
M3
M4
M5
M6
……
中册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