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6 元
丛书名: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项目上海财经大学双一流引导项目联合资助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吴方卫,赵霞 著
- 出版时间:2018/1/1
- ISBN:9787564229252
- 出 版 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326.11
- 页码:1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长期紧平衡下我国粮食安全研究》从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出发,分析讨论了我国粮食长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结合对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结构变化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出口安全问题,并对我国“三量齐增”与粮食进口依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四化同步”下粮食安全支持政策的调整路径与支持手段创新的相关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物消费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它关系到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乡居民结构的变化以及居民营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消费量将会继续增加。由于受国内资源的限制,尽管我国农业生产力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维持国内市场的需要,但受土地、水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的限制,未来粮食供给趋紧,粮食紧平衡将会是中长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常态。
过去30多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化投入品的增加和农业技术的进步。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9%,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7%,农药施用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6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从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化肥、农药、农机三大现代投入品同步增长甚至过快增长的势头可能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以及主要油料作物大豆的进口呈现常态化,而且进口量有逐步提高之势。从国外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了国外的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从我国当前的农业资源状况来看,进口主要大宗农产品的趋势不可避免。如何把握好粮食进口与粮食自给之间的平衡,既保证我国粮食的绝对安全,又不会危及国内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膳食结构中淀粉类食物的比重快速下降,蛋白质、脂肪类食物的比重迅速提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越来越趋向于城镇型的食物消费结构,这将大幅增加饲料用粮,会使粮食的绝对需求量长期稳定增长。因此,膳食结构的改变对我国长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饲料用粮的大幅增长将成为粮食需求总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我国,工业用粮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食品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用粮需求猛增,2015年,我国工业用粮达到8000万吨左右,工业用粮需求不断增长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加大。另外,储备水平偏高、仓储能力不足、粮食产后损失与浪费等也会对粮食的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主产区不断由东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这使得耕地面积不仅从数量上也从质量上不断下降。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使得粮食总量的增长受限。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对我国粮食长期供需平衡的基本判断
第二章 我国粮食长期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2.1 影响粮食长期需求的关键问题
2.2 影响粮食可持续供给的关键问题
2.3 影响粮食市场加工流通的关键问题
第三章 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
3.1 粮食供给
3.2 粮食需求
3.3 粮食供需预测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及其结构变化
4.1 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需求的总体特征
4.2 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差异
4.3 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需求与收入的内在关系
第五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安全
5.1 世界粮食贸易现状
5.2 中国粮食对外贸易
5.3 粮食进口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风险
第六章 “三量齐增”与粮食进口依赖
6.1 粮食产量连增与进口增长
6.2 粮食需求变动对进口增长的影响
6.3 粮食价格变动对进口增长的影响
第七章 产量连增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7.1 生产成本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国内粮价的影响
7.2 国内外粮价变动对粮食进口规模的影响
第八章 “四化同步”下粮食安全支持政策的调整路径与支持手段创新
8.1 以质量换空间,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基础上,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提高土地质量
8.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缓解水资源瓶颈,推进可持续发展
8.3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适应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引导粮食的生产布局
8.4 建立粮食安全功能区,加大向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产销对接的补偿机制
8.5 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实施粮食生产专项保险补贴
8.6 有序推进家庭农场,培育一代新农民,有效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8.7 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8.8 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8.9 支持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储备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