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合作: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选择》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专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税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挑战传统政府角色的现象,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传统政府与市场对立的理论条件下,政府怎么能与市场合作?政府如何向市场购买服务?不从理论上深入解释政府角色的变化问题,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也势必受到局限。
为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税体制改革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向确定之初,笔者就开始思考一些基础性问题,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家治理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与角色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把这些成果结集出版,以期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乃至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化改革目标,其核心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了大量的公共产品需求。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执政理念的进步,都对我国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公共产品理论在范式、价值以及公共产品性质等方面存在分歧,难以为解决当前的难题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为了应对市场失灵而采取的政府直接干预、直接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方式,存在着公共产品低效供给、公共资源浪费等弊端。市场失灵可能是相对的,政府失灵却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与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一样,内部性更容易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好有限的大事,但不可能办好无数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相对应,曾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具有自主治理潜质的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脆弱,“社会组织失灵”甚至比市场和政府失灵来得更加严重。
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挑战,要求政府不断地思考自身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角色,及时调整自身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定位。一个符合中国历史演进逻辑的政府,一定是“有为的政府”,通过自己的权威与力量来强力推进市场经济和社会自治体系的健康发展。中国作为一个非原生市场经济的后发国家,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居于主导地位。政府既要领导改革,同时又是改革的对象,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和历史责任。一个符合现实社会发展趋势的政府,一定是“合作的政府”,既要学会与其他利益主体建立并维持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又要能够不知不觉中把合作事务的主导权控制在手中。合作是一种比传统社会控制更加科学、全面、合理的成本收益计算方式,理应成为政府在决策中的重要选择。
有为的政府和合作的政府,将会是一个“精明政府”,它应该具备科学、全面判断自身政策选择可能导致的潜在成本和收益的素质。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完全的复杂社会中,通过动态地明确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权责边界,不断地健全社会共治机制,完善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体系,来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专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税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过程,就是我们对政府作用与职能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求对处于国家治理核心的政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国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挑战传统政府角色的现象,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传统政府与市场对立的理论条件下,政府怎样与市场合作?政府如何向市场购买服务?不从理论上深入解释政府角色的变化,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也势必受到局限。
为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财税体制改革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向确定之初,笔者就开始思考一些基础性问题,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国家治理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与角色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把这些成果结集出版,以期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乃至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考。本书成稿,得到了课题组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也受到了课题组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靖州,男,河南濮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财政政策及预算管理研究。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党校学报》《财政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9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参与或主持省部级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相关课题研究与项目40余项。
第1章 导论:关于政府角色的分歧
1.1 巨大成就从何而来
1.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3 从公共产品供给看政府职能
1.4 本书主要结构
第2章 传统公共产品理论及其局限性
2.1 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历程
2 1.1 孕育和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
2.1.2 产生和发展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2.1.3 深化和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2 公共产品的涵义、特征与分类
2.2.1 公共产品的涵义
2.2.2 公共产品的特征
2.2.3 公共产品的分类
2.3 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问题
2.3.1 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2.3.2 关于公共产品定价
2.3.3 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2.4 公共产品理论的局限性
2.4.1 范式争论:从“仁慈政府”到“理性经济人
2.4.2 价值争论:效率还是公平
2.4.3 性质争论:公共产品是政府产品吗
2.5 小结
第3章 市场、外部性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3.1 市场是什么:自发秩序还是人造物
3.1.1 强有力的政府催生市场经济
3.1.2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秩序
3.2 市场的功能:“市场失灵”与“市场万能
3.2.1 “看不见的手”及其挑战
3.2.2 市场失灵论的发展与成熟
3.2.3 市场万能论的复归
3.3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短缺
3 3 1外部性理论发展过程
3.3.2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供给
3.3.3 外部性的矫正措施
3.4 小结
第4章 政府与公共产品供给低效
4.1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优势
4.1.1 征税权
4.1.2 禁止或允许
4.1.3 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
4.2 政府失灵
4.2.1 公共政策达不到预期目的
4.2.2 公共产品的低效供给
4.2.3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导致负的外部性
4.2.4 反公共产品问题
4.3 政府失灵的原因
4.3.1 政府活动的供求特征与政府失灵
4.3.2 集体行动逻辑与政府失灵
4.3.3 寻租行为与政府失灵
4.4 政府失灵的矫正措施
4.4.1 引入竞争机制
4.4.2 推动制度变革
4.4.3 促进自主治理
4.5 小结
第5章 内部性——公共产品低效供给的分析框架
5.1 内部性问题研究的比较与分析
5.1.1 内部性的表现
5.1.2 内部性的定义与产生
5.1.3 内部性的影响及研究重点
5.1.4 内部性的克服
5.2 内部性与政府行为
5.2.1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内部性问题
5.2.2 政府行为内部性的表现
5.3 政府行为内部性的根源
5.3.1 内部性与公共组织的路径依赖
5.3.2 内部性与产权界定
5.3.3 内部性与公共产品的特性
5 3 4内部性与公共组织的特性
5.4 政府行为内部性的作用机制——基于市场失灵视角
5.4.1 政府活动的不完全竞争
5.4.2 政府活动的不完全信息
5.4.3 公共组织也是一种“公共产品
5.5 小结:外部性与内部性分析框架的整合
第6章 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6.1 现代治理理论中的”社会“及”社会组织
6.1.l半官方的社会组织
6.1.2 居民自治组织
6.1.3 民办非企业单位
6.2 社会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制度安排
6.2.1 自主生产
6.2.2 公私合作
6.2.3 市场融合:社会组织与营利性企业的合作
6.3 社会组织的管理
6.3.1 社会组织的优势:天然宗旨、公共精神与社会认同
6.3.2 我国社会组织的不足
6.3.3 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
6.4 小结
第7章 多元共治与创造合作:公共产品供给的解决方案
7.1 引入市场,促进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
7.1.1 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比生产者更称职
7.1.2 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
7.1.3 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实践模式
7.1.4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格局的建构思路
7.2 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7.2.1 重塑政府理论的启示
7.2.2 我国政府变革的方向:服务型政府
7.3 创新机制,有效衡量公共产品的产出与需求
7.3.1 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显示机制
7.3.2 公共产品的度量方法
7.3.3 我国公共产品偏好显示机制的构建
7.4 推动合作,丰富公共产品生产供给方式
7.4.1 政府与市民的合作
7.4.2 政府间的合作
7.4.3 合作是什么
第8章 合作与公共选择:案例分析
8.1 我国慈善组织成长的逻辑
8.1.1 慈善的本性与慈善组织
8.1.2 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状态与市场化之路
8.1.3 比较分析与结论
8.2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
8.2.1 污染问题
8.2.2 理论分析与基本框架
8.2.3 历史与经验分析
8.2.4 启示
8.3 扶持之手及其政策意蕴一一以网约车管理为例
8.3.1 从基本秩序开始
8.3.2 秩序演进的政策意义
8.3.3 从基本秩序看网约车政策
8.3.4 启示
第9章 在不完善的政府、市场与社会间选择
9.1 有为的政府
9.2 合作的政府
9.3 精明的政府
9.4 在市场、社会与政府间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