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原精舍诗(套装上下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是据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包含《散原精舍诗》卷上、卷下;《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上、卷中、卷下。卷首有郑孝胥《散原精舍诗叙》,陈三立工于诗歌,造辞精妙,多为与友人唱和之作。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避俗避熟,力求生涩”以生硬晦涩的遣词造句表达诗意,诗歌流露出对现实无望的悲观情绪。
中国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农业文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击之下彻底被颠覆,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苦苦追寻,思索社会改革的途径。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梁启超语),他们发现要“强国富民”,首先要“开启民智”,只有民众拥有了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大。在此后一百年的时间裹(一八四〇-一九四九),思想者们从社会变革深入到国民性的改造,用每一部作品见证着中国近代化的递变历程。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正是收录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部分书籍都是早期版本,有着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
清末的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大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舰炮,表现得惊慌失措。尤其是鸦片战争,使“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尤其是在欧美诸国担任使臣或者游历的知识分子最先觉醒,着眼于对西方国家的考察,进而反省本国政治制度的劣势,可以视作“启蒙”的端倪。如曾担任驻英公使(兼任驻法公使)的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对欧西诸国的观感,他在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之后,发现英国政府官员收入超过三百磅者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同等纳税,他说:“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他明确提出了“民主”,在国家的管理问题上,人民也有参与的权利。他在该书中所披露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优于大清帝国这一事实触动了保守派的神经,立刻遭到保守派群起而攻之,进士何金寿弹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他家乡湖南的民众对他更是痛加诋毁,以至于满城揭帖,诬蔑他“沟通洋人”,在这种群情汹汹的情况下,朝廷最后下旨将《使西纪程》毁版,从而使该书成了禁书。然而,书虽被毁版,却不能堵死民众的传播与阅读的途径,上海的《万国公报》依旧连载该书,张佩纶曾说:“朝廷禁其书,而新闻纸接续刊刻,中外传播如故也。”
上册
散原精舍诗(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本》书影
原刊本扉页
散原精舍诗
散原精舍诗卷上
散原精舍诗卷下
下册
散原诗集序
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上
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中
散原精舍诗续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