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 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第二版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 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版、第二版原名《机械设计》,由彭文生、李志明、黄华梁主编。为便于教学,本版更名为《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分上、下两册共24章。上册是机械原理部分,下册是机械设计部分。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 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机械原理部分,共9章。第1章机构设计基础,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第3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第4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第5章轮系,第6章其他机构,第7章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第8章机械系统的平衡,第9章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书后附有机械原理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与《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 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习题集》(第三版)(毛娅等主编)、《机械没计课程设计》(第二版)(杨光等主编)、《机械设计教学指南》(彭文生等主编)、《机械设计学习指导与典型题解》(侯玉英等主编)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上各书均含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内容,可供读者选用。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册 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分别开课或合并开课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二、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是机械共性问题,即关于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的结构理论即研究机构运动的确定性条件、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
(2)机构的运动学即从运动几何学观点来研究机构中构件及其上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与轨迹等运动规律,探讨按照预定的运动要求设计机器和机构的方法。
(3)机构的动力学即研究机械运动过程中作用在构件上各未知力的求法、机械效率的确定、在已知力作用下机器的真实运动规律、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及惯性力的平衡等。
(4)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即介绍齿轮、连杆、凸轮及间歇运动机构等常用基本机构的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以及它们的设计方法。
(5)机构的选型及机械系统的设计即探讨根据工程要求如何选用机构并进行组合,怎样利用基本机构进行变异与创新,确定机器的总体方案、设计出切合实际需要的机械系统。
2.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的基础。
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2)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并能正确设计和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对设计方案(或构思图)具有自我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3.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设计性质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在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过渡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新的宽口径专业调整之后,要求淡化专业意识,拓展基础,机械原理课程就更显现出其重要性。机械原理课程涉及内容甚广,许多问题的解答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及评价决策。因此,学习时要尽快适应本课程的特点。现将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简述如下:
(1)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联系机构及整体机械系统进行分析。
(2)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