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四个部分,共18章。全书以简史的形式,简要介绍了中国自先秦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试图让读者从总体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与掌握。本书既注意体系的完整性,也注意突出重点,行文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脉络清晰。出于增强可读性的考虑,本书精心搜集了一些中国教育史方面的小故事(或教育案例、教育心得),还精心挑选了一些中国教育名言,并选取了一些相关图片。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吸引读者对本书的阅读兴趣。本书既可用做教材,也可供自学阅读。
本书简明扼要地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呈现给读者,有利于读者从总体上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本书还搜集了一些教育名言“教育启示录”以及少量图片,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既可用作教材,也便于自学阅读。本书主要用作大学本科教材。也可用作教育专业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籍。
为适应国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的时代需求,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之一,我们编写了《中国教育史教程》。本书以时间为脉络,简要介绍中国自先秦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以使读者从总体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掌握。本书既可用做教材,也可供自学阅读。
中国教育史涉及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很长,内容极其庞杂繁复。为了让读者较为明晰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本书在编写时力图做到简明扼要,脉络清晰。我们既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注意突出重点,对非重点部分尽量压缩。在编写的结构安排上,我们以纵向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但并不是简单遵循朝代更替或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写,而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相信这种安排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认真地参考和吸取了教育界前辈的成果,同时尽力做到搜求一手资料,准确反映教育史实,并注意将近年来教育史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去,力求有新的突破。
《中国教育史教程》由赵厚勰、陈竞蓉担任主编,兰军、罗玉霞、胡朝阳、郑刚、张利平担任副主编。全书的写作框架主要由赵厚勰设计,各位主编参与全书统稿工作。参加本书的编写人员大多是多年从事教育史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他们是(按章节顺序):赵厚勰(湖北大学,前言、第十三章)、兰军(江汉大学,第l、二、三章)、郑刚(华中师范大学,第四、五章)、杜天波、贺双(长江大学,第六章)、陈竞蓉(长江大学,第十四、十五、十七、十八章)、苏星(湖北大学,第七章)、罗玉霞(孝感学院,第八、九章)、胡朝阳(咸宁学院,第十、十一、十二章)、张利平(武汉大学,第十六章)。湖北大学吴中齐也参与了部分写作工作。书中的教育名言、教育启示录以及插图主要由赵厚勰搜集整理,张艳丽协助做了一些工作。
阅读历史的人是睿智的,阅读历史也能让人变得更加睿智。“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和研究历史越久,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体会越深。教育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其实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希望从事教育史学习和研究的读者,以及一切对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一些收获。
本书的出版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本书的出版时间一再延后。曹胜亮主任屡次督促本书的编写工作,让我们感到肩上所负的责任,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宅心仁厚;责任编辑华竞芳为书稿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领导也多次关心本书的进展情况,丛书主编靖国平教授经常督促本书的写作。本书的编排体例也受益于周洪宇老师的精心指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3)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3)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5)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8)
第四节隋唐的文教政策(9)
第五节宋元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11)
第二章中国古代官学(17)
第一节官学的雏形(17)
第二节汉代官学的确立(20)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中落(22)
第四节隋唐官学的复兴(23)
第五节宋元官学的发展(25)
第六节明清时期官学的衰落(31)
教育启示录1孔子误会颜回(34)
第三章中国古代私学(36)
第一节私学的创建与发展(36)
第二节私学的类型(37)
第三节私学的教学内容(39)
第四章中国古代书院(41)
第一节书院制度的历史演变(41)
第二节书院制度的教育特点(47)
教育启示录2孟母三迁(50)
第五章中国古代科举制(52)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52)
第二节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61)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第六章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67)
第一节孔丘的教育思想(67)
第二节墨翟的教育思想(70)
第三节孟轲的教育思想(72)
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75)
第五节《学记》的教育思想(78)
教育启示录3给父母的信(80)
第七章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思想(81)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81)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84)
第三节嵇康的教育思想(85)
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87)
第八章中国唐宋时期的教育思想(90)
第一节韩愈的教育思想(90)
第二节柳宗元的教育思想(94)
第三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95)
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97)
教育启示录4知识的价值(103)
第九章中国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105)
第一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05)
第二节王夫之教育思想(108)
第三节颜元的教育思想(110)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
第十章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117)
第一节洋务教育(117)
第二节从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22)
第三节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7)
第十一章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130)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130)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133)
第三节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35)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139)
教育启示录5陶行知的四块糖果(142)
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学制沿革(144)
第一节癸卯学制(144)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147)
第三节1922年的壬戌学制(150)
教育启示录6三毛被罚(154)
第十三章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学校教育(156)
第一节基督教学校的缘起与初期概况(156)
第二节清末民初以来基督教学校的发展(158)
第三节基督教学校教育的影响(161)
第四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张之洞的教育思想(165)
第一节生平及教育活动(165)
第二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166)
教育启示录7破格录取(170)
第十五章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教育思想(172)
第一节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72)
第二节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75)
第三节严复的教育思想(178)
第十六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81)
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181)
第二节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182)
第三节对北京大学的改革(183)
第十七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86)
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186)
第二节生活教育理论(187)
教育启示录8陶行知喂鸡(192)
第十八章陈鹤琴的教育思想(193)
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活动(193)
第二节活教育理论(194)
教育启示录9春晖中学(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