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是深奥的,今人的白话译本,很难将其中的微言大义全部译出,只有认真研读古人对经文的注释,才能体悟其中的玄旨,从而把握中医的整体观和辨症论治。换言之,揭示《黄帝内经》深奥的内部机理,将其中言而未发,发而未尽之义和盘托出,古人比今人讲的更多,说的更准,今人之著作于此则多有所失,古代诸家之注释,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指导我们对其进行认真的、细致的、深入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黄帝内经名家评注选刊: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从历代《黄帝内经》注释家中,挑选出有影响、有代表、有的专著,给今天的研究者导航引路,指迷破疑,从而帮助读者掌握《黄帝内经》的精华,成就自己的悬壶济世之功。
《黄帝内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学术研究和文字整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它成书于战国晚期,在秦汉之际就有散乱亡失,并有时文的掺入。唐代以前所见之本,均为汉代学者重新整理,其中因错简造成的文章散乱、一篇多义等现象就已经存在,这也是晋代皇甫谧之《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唐代初年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为何类编《黄帝内经》的原因所在。到了唐代中期,《黄帝内经》又一次面临散乱亡失,多亏太仆令王冰的整理编纂,始成今日之貌,但乱简现象又甚于前者。从战国至今,其经历二千多年,数十个朝代,其中避讳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等,俯拾皆是,虽经历代学者的正误,书内难解者、不解者、误解者,依然存在,仍然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证工作,并期待出土文物的重大发现,以便解开其中的诸多谜团。
这次借再版之机,我们对全书又重新校勘,并努力追求:改避讳而易假借,正讹误而补漏缺,汇众长而成其美,参百家而理更确。使初学不仅读之顺畅,且思之易解。
“匮”字辨析
“匮”字,古有二义:一曰竭乏,读作kuI,即匮乏之义。《诗·大雅·既醉》云:“孝子不匮,永赐尔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上有积财,则民臣必匮乏于下。”二曰匮同柜,读gu1,藏物之柜也。《书,金滕》云:“公归,纳册子金滕之匮中。”《庄子·肤箧》云:“将为肤箧探囊发匮之盗。”
“金匮”,当作“金柜”,在上古是简称,全称为“金滕之柜”。古人云:“滕,缄也。滕、缄皆绳,以绳束约为滕为缄”。又曰:“滕,约也,缠也,以绳缚约谓之滕。”金滕之柜,即用金属叶片缠绕封闭的柜子。
《尚书·金滕》云:“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注云:“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
遂以所藏为篇名。”唐孔颖达疏云:“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滕之匮,遂作《金滕》。”又云:“《诗》述帐弓之事云:‘竹闭绲滕’,毛《传》云:‘绲,绳;滕,约也。’此《传》言缄之以金,则训滕为缄,王、郑皆云:‘滕,束也。’又,郑《礼记·丧服大记》注云:‘齐人谓棺束为缄,,《家语》称‘周庙之内有金人,三缄其口,,则滕是束缚之义。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鎳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
“匮”,在《内经》一书中,有作“匮乏”之义者:《天元纪大论》云:”令有条理,简而不匮。”有作“金柜”之义者:《气穴论》云:“请之金匮,不敢复出”;《岁露论》云:“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宝”;《阴阳二十五人》云:“余愿得而明之,金櫃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