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1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李晓杰,1965年生,河北唐山人。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馆员。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学文学部COE研究员。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著有《东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一一历代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疆域与政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合撰)、《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各政权与割据势力兴衰示意图表
绪言
一、本卷研究的学术基础
二、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单位与层级概说
三、本卷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本卷的撰写凡例
五、本卷所附政区图组编绘体例
第一编 五代十国时期政区沿革概述
上篇 五代辖境政区沿革概述
第一章 后梁[附:岐王、燕王(燕国;含卢龙)、赵王、北平王、定难、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第一节 东都留守(附:崇德军)、宋州宣武军、滑州宣义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第二节 西都留守、陕州镇国军(保义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 度使
第三节 大安府永平军(佑国军)、同州忠武军(匡国军)、华州感化军、鄜州保大军、延州保塞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附:耀州义胜军(崇州静胜军)节度使、邠州静难军节 度使]
第四节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附:晋州定昌军(建宁军)节度使、潞州匡义军节度使]
第五节 荆南、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宣化军、安州宣威军诸节度使
第六节 魏州天雄军(附:相州昭德军)、邢州保义军、镇州武顺军、定州义武军、沧州义昌军诸节度使
附:岐王
燕王(燕国;含卢龙)
赵王
北平王
定难
归义(含西汉金山国)
第二章 后唐(晋王)
第一节 汴州宣武军(东都留守)、宋州归德军(宣武军)、滑州义成军(宣义军)(附:郑州)、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青州平卢军、徐州武宁军、许州忠武军(匡国军)诸节度使
第二节 东都(洛京)留守、陕州保义军(镇国军)节度使、孟州河阳节度使
第三节 西京留守(大安府永平军)、耀州顺义军(崇州静胜军)(附:耀州)、同州匡国军(忠武军)、华州镇国军(感化军)、邠州静难军、鄜州保大军、延州彰武军(忠义军)、灵州朔方诸节度使
第四节 山南东道(襄州)、邓州威胜军(宣化军)、安州安远军(宣威军)诸节度使
第五节 北京(西京、北都)留守(太原府河东)、潞州安义军(昭义军)、河中府护国军、晋州建雄军、云州大同军、应州彰国军、朔州振武军诸节度使[附:丰州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节度使)]
第六节 兴唐府(魏州)天雄军[东京(邺都)留守]、邢州安国军、镇州成德军(北都留守)、定州义武军、沧州横海军、幽州卢
……
第二编 五代十国辖境政区考证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
二、西都(洛京、东都、西京)留守所辖各府州沿革
1.河南府(907-959),治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
《旧唐书》卷38《地理志-》河南府下皆辖河南、洛阳、偃师、巩、缑氏、告成、登封、陆浑、伊阙、新安、渑池、福昌、长水、永宁、寿安、密、河清、颍阳、伊阳、王屋、阳翟等21县。而《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河南府下属县较上所载少阳翟县,且告成县改称为阳城县,计辖20县。又,《旧唐书》卷38《地理志-》河南府下载:“会昌三年(843),(河阳、汜水、温、河阴)割属孟州,阳翟还许州。”《新唐书》卷38许州阳翟县下载:“会昌三年,复来属。”《太平寰宇记》卷7许州下领阳翟县。故可知阳翟当于唐末割隶许州。又,《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载:天祐二年(905)十一月“甲申,敕:‘河南告成县改为阳邑……’‘’《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河南府阳城县下载:“万岁登封元年(695)将封嵩山,改阳城日告成。神龙元年复故名,二年复为告成。天祐二年更名阳邑。”《唐会要》卷70《州县改置上》河南道告成县、《舆地广记》卷5河南府登封县下所载略同。则《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河南府下阳城县条目当作阳邑县。
又,《唐会要》卷70《州县改置上》河南道王屋县下载:“显庆二年(657)十二月十三日改名,隶洛州。光化三年(900)八月,割隶河阳。”《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载:“(光化三年,八月丙辰)朱全忠奏:‘……河阳先管泽州,今缘蕃戎占据,得失不常,请权割河南府王屋、清河(笔者按,当为”河清“)、巩三县隶河阳。’从之。”据此则唐末王屋、河清、巩等3县似皆已不属河南府而属河阳。然《太平寰宇记》卷3河南府下仍领王屋、河清、巩等3县,至于此3县自河阳复属河南府之时间,史无确载。据《太平寰宇记》卷3、《元丰九域志》卷1、《舆地广记》卷5等所载可知,宋初王屋、河清、巩等3县同属河南府,皆未书此3县于唐末或五代复属之事。故此3县割隶河阳时当如朱全忠奏言因泽州为“蕃戎(笔者按,指李克用政权)占据”而行“权”宜之事,故极可能在朱氏于天复元年(901)复夺泽州①之后3县复还属河南府。倘此推测不误,则王屋、河清、巩等3县还属河南府当在唐末之时。
五代初,后梁河南府应领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阳邑、登封、陆浑、伊阙、新安、渑池、福昌、长水、永宁、寿安、密、颍阳、伊阳、王屋、河清、巩等20县,与唐末河南府领县之规模相同。
后唐同光元年(923),福昌改日福庆;阳邑复名告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7《周分野》河南府宜阳县下载:“(唐)福昌……五代唐同光中更为福庆县。宋初复旧名。”《肇域志》卷29河南府宜阳县、《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宜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宜阳县下所载与此略同。陈鳣《续唐书>卷16《地理志》河南府福庆县下载:“旧福昌县,同光元年避讳改日福庆。”又,同书河南府阳城县下载:“旧阳城县,更名告成,天祐二年改日阳邑,同光元年复名阳城。”然《续通典》卷122《州郡·五代后唐》载:“复阳邑县为告成县……又,告成县,天祐二年更名阳邑,后唐复故。”据此,则天祐二年改名阳邑之前日告成,复名当为告成,而非陈鳣《续唐书>所日改称“阳城”。又,《五代会要》卷1《帝号》载:“汉高祖……葬睿陵(在洛京告成县)”。《新五代史》卷10《汉高祖纪》、《资治通鉴》卷288乾祐元年十一月、《文献通考》卷125《王礼考·山陵》所载与此略同。《宋高僧传》卷22《汉洛阳告成县狂僧传》载:“乾祐初,汉祖既入今东京,即位不逾年而崩,当是时也。”其中已皆日“告成”而不日“阳邑”,则后汉时已用告成旧名无疑。至于福庆、告成2县复名之时间,盖在同时,《续唐书》所书同光元年当是①。
后汉乾祐中(约949),新置望陵县。《文献通考》卷320河南府下载:“汉乾祐中置望陵县……宋乾德初废望陵。”由望陵之地望及《元丰九域志》卷1西京河南府下所载“乾德元年(963)省望陵县入登封”来看,颇疑该县主要自登封析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