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1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会长、中古中国学会理事会(美国)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南京地方史。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五十多种,发表论文与长短消闲文字四百余篇。
孔祥军,1979年生,江苏扬州人。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著有《晋书地理志校注》、《汉唐地理志考校》、《三国政区地理研究》、《清人经解地理考据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徐成,1984年生,江苏兴化人。2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隋唐制度史研究,在《江海学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2版 套装上下册)》:
另外,侨州一郡的隶属关系,在土断前,基本维持原州一郡隶属关系不变②;而侨郡所领侨县,也往往为原郡所领之县。然而,这种与原州一郡一县系统保持完全一致的侨州一郡一县系统,其实相对说来并不多见。原州郡县一经侨置,就发生诸多变化。若从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互相关系的角度分析之,大略可得如下12种情形。
(1)侨州一侨郡一侨县系统,脱离原州郡(国)县系统,重新组合
就目前可见的比较系统的史料言,东晋南朝侨置前的原州郡(国)县系统,是以《晋书·地理志》(大要以太康元年即280年以后、太康四年即283年之前为定)为代表的州郡县统辖系统;这些州郡县侨置以后,其侨州(实州)一侨郡系统、侨郡(实郡)一侨县系统,则反映于《宋书·州郡志》(略以大明八年即464年为标准年代)与《南齐书·州郡志》(略以永明八年即490年为标准年代)中。
对照侨置系统与原系统,明显可见侨置系统并未能保持住原系统的隶属关系;反之,脱离原系统的约束、重新组合的州一郡、郡~县隶属关系,所在皆是。以州统郡县言,据《宋书·州郡志》,南徐州领郡17、县63,其原属徐州者有东海、琅邪、兰陵、东莞、临淮、淮陵、彭城诸郡及部分领县,原属兖州者有高平、济阴、濮阳、泰山、济阳五郡及部分领县,原属幽州者有阳乐县,原属冀州者有清河等郡及长乐、新乐等县,原属青州者有平昌郡、高密县等,原属并州者有榆次县,原属扬州者有晋陵、义兴二郡及领县;又有鲁郡,《晋书·地理志》属豫州,广平县本为司州广平郡。然则南徐一州,遂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豫、司九州郡(国)县。类此者,南兖州备有兖、徐、豫、雍、冀、青、并、幽等州郡(国)县,雍州备有雍、秦、司、荆等州郡县,实土江州也领有司、豫等州郡县。再以郡统县言,侨郡所领侨县非原郡所领县者,极是普遍,如司州河南郡领县中有原属豫州汝阴郡、汝南郡者;司州弘农郡三县原分属司州广平、上洛二郡及兖州陈留国;司州魏郡所领九县中,有原属司州广平、顿丘二郡者,原属冀州平原、高阳二国者,又有原属兖州济北国者;幽州辽西郡四县,原分属冀州中山国、常山郡、幽州燕国及本郡;雍州北扶风郡三县,原属雍州始平郡及司州弘农郡,竟无属本郡者;豫州新蔡郡三县,原均属豫州汝阴郡;又雍州秦郡九县,原分属雍、兖、司、豫、扬五州及秦、陈留、顿丘、沛、淮南五郡国。
侨置系统何以会重新组合?其一,当与侨流人口本身有关。当侨流人口多时,政府成立州一级侨置机构,如兖、豫、徐诸州;而幽州、冀州流寓南土者较少,起先虽侨立了州级机构,却终予废除,其幽州、冀州侨郡县遂分拨徐、兖等侨州。另外,原属不同州郡县的侨流,或寄寓一处,政府设立侨郡县时,常合置为一个侨郡一县单位,如新兴郡统六县,即包含原新兴郡四县及雍州京兆郡一县、梁州巴西郡一县。而在这种情况下,估计侨流人数多或势力大者,即以其原郡(国)立为侨郡名,人数少或势力小者则成立侨县,如南阳侨郡领顺阳县,顺阳本郡,侨立为县;又鲁郡领樊县,樊本兖州任城国属县,任城国侨流既少,于是只侨立一县,归隶侨鲁郡,此即所谓“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①。其二,更主要的原因是与土断有关。土断对侨州郡县进行大规模的省并、改隶或者割实,这便使得侨置系统完全脱离了原系统的隶属关系,而重新组合。详见下一小节的讨论。
(2)原州郡(国)县侨置后,名称上加“南”、“北”、“东”、“西”等方位词
侨置政区名称上加“南”字,绝大多数是在宋永初元年(420)以后。晋末刘裕北伐,青、兖、徐、豫、司、雍等州一度收复,侨置州郡又保留不废,于是在收复诸州郡名称上加“北”字,以资区别。宋永初元年,又诏令“诸旧郡县以北为名者,悉除;寓立于南者,听以南为号”②,不独郡县,即州名也从而改易,于是有南青、南徐、南兖、南豫等州及南琅邪、南兰陵、南东莞、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鲁、南河东等郡。其后中原、关西、淮北等再度沦陷,诸州郡南侨则冠以“北”字,如北徐、北兖等州及北济阴、北淮阳、北下邳、北京兆等郡即是。
又有东晋始侨立即称“南”称“北”者,如北河南、北陈留、南梁、南谯、南汝阴、南义阳等郡③。至于加“东”冠“西”者,东宕渠、东京兆、西京兆、西扶风、西汝阴、西南顿等郡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