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哲学》汇集了最新的特约论文,这些论文考察了社会科学中的各种基本问题。《社会科学哲学》关注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进行说明的一系列问题,是此类探讨的开山之作,内容涉及当今社会科学哲学的整个领域,包括后现代主义、科学研究,女权主义哲学、对社会生活的进化论说明、理性选择论、实践理论和因果模型学说。《社会科学哲学》还追溯了社会科学的科学特征问题的各种起源,并考察了这一领域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社会科学哲学》的写作班底由一些国际领先哲学家组成,他们撰写的每一篇论文都独立成章,分別对这一领域中最热点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者和善于进行哲学思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社会科学哲学》是必读之书。
《社会科学哲学》翻译中存在的硬伤,一定不吝赐教,《社会科学哲学》译者在此预先表示感谢。
最后,我特别感谢母校一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和训练。在哲学系三年的博士生学习期间,虽然我所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我对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情有独钟。
每一个民族和每一种文化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作为成熟的理论形态的哲学在世界的几大文明中都同样散发着智慧的光辉。哲学并非像黑格尔和德里达所言只是西方人的专利——只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并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德文等西方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概念思维,哲学的形态、风格和语言表达都应该是多元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人从西方引进“哲学”一词和西方哲学时,只是把它作为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的另一种新奇的哲学,而从未把它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在不断地引进、移植和改造着西方哲学并使其本土化,在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中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独特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产生了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应该说,中国人在引进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对于西方哲学也是有理论贡献的。
然而,在我们引进和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注意哲学的内容和学理,而很少去注意西方人是怎样学习和教授哲学的,实际上,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哲学教学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但却相辅相成的方法,学习哲学和教授哲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学理路径。早在17世纪,笛卡儿就注意到,研究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他把这些发现表述出来告诉别人的方法是不同的,而霍布斯还专门研究了发现的方法和教导的方法之间的区别,这表明他们在研究哲学的同时还是十分注重哲学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哲学表述清楚、传扬出去、教授给别人也是哲学家研究哲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对于西方哲学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美国)斯蒂芬·P·特纳 (Stephen P.Turner) (美国)保罗·A·罗思 (Paul A.Roth) 丛书主编:(美国)斯蒂文·M·卡恩 (Steven M.Cahn)
斯蒂芬·P·特纳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和系主任,他撰写过许多著作,其中包括《作为翻译的社会学解释》(SociologicalExplanation as Translation,1980)。他还是《剑桥伴读:马克斯·韦伯》 (CambridgeCompanlon to Max Weber,2000)的主编。
保罗·A·罗思是美国密苏里圣路易斯大学哲学教授.他是《社会科学中的意义与方法》(Meaningand Method jn the Social Sciences,1987)一书的作者,是每年一度的圣路易斯社会科学哲学圆桌会议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并且是《社会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的编辑成员。
作者简介
导论灵魂与机器:当代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动因、合理性与科学方法论问题
社会科学哲学的起源
温奇的三重奏
“大陆”哲学的合法性
进入戴维森
理性的选择:内在的科学化
今日的社会科学哲学
第一编 历史
第1章 因果性、目的论的持续性与社会科学哲学的起源
目的论与科学革命
启蒙时期的目的论
目的论的取代
社会科学的其他方面
第2章 现象学与社会研究:从意识到文化和批评
超验现象学
从超验现象学到存在现象学
从现象学到解释学
从现象学到文化分析
从现象学到批判
结论
第3章 20世纪分析传统中的社会科学哲学
导言
20世纪分析的社会科学哲学概览
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前一后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真相
结论
第二编 方案
第4章 作为实践知识的批判理论:参与者、观察者和批判者
批判者、观察者和参与者:两种形式的批判理论
作为实践知识的社会研究
多元论与批判性研究
自反性、视角选取和实践确证
结论:关于批判的社会研究的政治学
第5章 决策论与信念度
冯·纽曼和摩根斯坦的理论
理性选择论
规范和描述
拉姆齐的理论
荷兰式赌博和认识论反驳
萨维奇的理论
何谓偏好和为何偏好比定性概率更根本?
背景自由和偏好的传递性
行动和事件的因果独立性
常规行动难题
阿莱和埃斯伯格的例子
结论
附录
第6章 理性选择的方法论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方法论
实证主义、波普及其他
新制度经济学
公共选择
理性选择的社会学
概括和总结
第7章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模型
为何要使用数学模型
理论型模型
数据型模型
计算方法
结论
第8章 实践转向
什么是实践理论?什么是实践?
现世存在和实践整体论
两位哲学家与反哲学论:克里普克根斯坦、温奇根斯坦和
治疗性的沉默论
温奇根斯坦的实践理论
从温奇根斯坦到弗兰肯斯坦
探究性的实践
第9章 科技研究与社会科学哲学
相对主义与科学自治幻想
手段成为目的
目的成为手段
关于这种可颠倒的手段-目的变换的道德
科技研究中两面神式的反实在论:相对主义与建构主义
科技研究缘何这样反哲学和反历史?——科技研究的库恩式遗产
被忽略的遗产:科学有时仅仅是纯粹的探究
未加批判地接受的遗产:库恩的调和论
科技研究缘何如此有争议?知识社会学的(伪)遗产
关键语:科技研究所生成的科学社会学不再是知识社会学
第三编问题
第10章 “另见文学批评”:介于事实与比喻之间的社会科学
(反)社会科学
“科学效应”与现代事实
“科学效应”与《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指南》
作为本文的社会
认识论即修辞学即政治学
模型即故事
全部用比喻
那又怎么样?
第u章 进化说明的承继:社会科学中的达尔文因素
方法论特例
适应
历史对适应的说明所起的作用
进化论心理学中的回溯工程法
个案分析:亲代投资论
“适应性”行为原则与“指导性”行为原则
负责任的科学
第12章 立场方法论如何影响社会科学哲学
立场的逻辑:起源
方法的哲学
第13章 超越理解:人文科学对“理解”概念的探讨历程
真正的理解
远距离经历——理解夏威夷风格
近距离经历——理解大屠杀罪犯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启蒙时期的目的论
目的论说明和层级目的论世界观在不断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于18世纪。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对终极因果概念的扩大和“滥用”所造成的。尤其在德国,由于目的论在教会的控制之外已成为可能的,思辨的目的论思维便被带人逻辑结论之中,但却比莫里哀所想象的更加荒谬。譬如,哲学家克里斯琴.沃尔夫特别详细地论证道,太阳照亮大地,因而人们能够非常轻易地在大街上或田野里从事他们的工作。第一编,第7卷:74—75)伏尔泰(Voltaire)曾嘲笑过一本当时的匿名著作,这本著作认为“潮汐被赋予大海,因而船只可容易地进入港口”(Voltaire,1924:133-135)。在这句话中,“因而”意味着一种说明一一即这些目的说明了阳光照耀和潮汐的事实。
启蒙思想家在面对这些成问题的论证时仍然被拉向几个不同的方向。他们一般地赞同目的论在过去被滥用了。但是,下述观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机体似乎只能通过目的论,根据某种内在原则或不能归结于有机体的本性,才是可理解的。此外,他们在其政治推理中直率地依赖于人的本质观念,认为人的本性以内在目的为特征。甚至最自然主义的启蒙哲学,尤其是当他们描述历史的必然路径时,都是习惯地和不自觉地以目的论方式来描述。他们认为“这些力量”保证了这种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些力量通常似乎难以同“催眠力”相区分。当他们坚持社会科学的规律与物理学或生物学的规律具有根本的相似性时,他们就不自觉地滑人了目的论语言之中。不过他们知道这些用法中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难题。
关于起源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尤其是不可理解的难题.倘若世界的机制像钟表一样,那么它似乎就需要一个制造者和上发条者,这就不仅给上帝创造了一个角色,而且创造了一个必然的角色。伏尔泰写道: “如果钟表的制造不是为了报时,那么我将承认这些终极原因是狂想。”(1924:133)并且他认为下述论断是荒谬的:“嘴被制造出来不是为了说话、为了吃喝,胃被制造出来不是为了消化”,以及诸如此类的论断。他指出,即使这些否认自然界中的终极因的人也“仍然承认裁缝师会制作外套来保护他们”,因而“他们至少否认与他们的工匠相一致,否认与自然、与伟大的存在,与普遍的智慧相一致”(1924:133)。
由于这些原因,譬如,伏尔泰拒绝放弃终极因,并试图在这个概念可接受的用法与滥用之间划一条界线。伏尔泰对潮汐的目的论说明的回答是:“要确定原因为之而起作用的真正目的,就必须承认其结果将要存在于任何时间和所有地方.并非在所有时间和所有海面上都有船只存在,因此人们不能说海洋是为航船而制造的。” (Voltaire,1924:133-134)但是,这只不过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终极因,除非它普遍地是其结果之原因,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因果系列。这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从某种原因的各种普遍的结果中指出“真正的目的”。譬如,说所有人类都呼出C。,,并不是说人类就是为此目的而存在的。因此,划界的难题表明以这些术语是难以解决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进路。
提供这一进路的哲学家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并且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全新的。康德是作为目的论物理学的热情倡导者而开始其职业生涯的,但是最终他又拒斥了目的论。他的社会科学论点是新颖的,这表现在他论述普遍历史的论文中。 (Kant,1963)他拒绝承认目的论力量的实在性,但却坚持认为,必须把历史理解为一种目的论过程。康德为何能够以两种方式来说明?他在其成熟著作中详细论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目的论说明永远是循环论证,因而在认知地位上不同于机械规律。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有机体作为整体是否能以完全的因果方式来说明的问题,这是机械系统能够做到的。他否认有机体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有缺陷的”论证因而继续是有利于目的论说明的基本证明。但是他接着论证道,目的概念恰当地说只能应用于智慧存在物的自由行动。因此,当我们把它应用于有机体时,我们只能在隐喻的或类比的意义上使用,也就是说,它们仿佛是有目的的。这样一来,他便引进了如下观念:“一种有机的自然物是一种其每一组成部分都相互地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的事物。”但是,手段和目的在此只能作为类似的术语起作用。
康德对(机械的因果关系意义上的)原因与目的论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法反映了某种难题的核心。他承认,关于目的论存在着某种幽灵般的东西,但也是某种具有强迫性的东西,并且这种强迫性冲动需要加以说明。为了确定目的的本性,要求我们超越感觉世界,即我们有待于观察或实验的世界。有目的地思考世界是我们的需求。目的关系到我们的关怀,作为智慧存在物,我们所感受到的对它们的需求是我们的需求。奥古斯特。孔德通过把这一问题历史化而把这种洞见极端化:他把目的论思维降低为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将会枯萎消失的“需求”。
目的论的取代 孔德的拒斥 奥古斯特.孔德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革命者: “实证哲学区别于古代哲学……只不过是因为它对所有诉诸原因(第一因或终极因)的拒斥;还有它对构成自然规律的各种不变的关系的有限研究。”(Mani.neau, 1858:799)他以此来说明从所有科学中彻底地消除“目的论的”和“形而上学的”概念,最著名的是各种形式的包括明显或隐蔽的有目的的宇宙概念。孔德的拒斥在范围上是空前的,并无情地穷追不舍。他以驱逐出隐蔽的目的论用法的思想家而著称。
孔德社会学观念的核心,即他的“三阶段规律”论,自身包含着消除终极因的观念。根据这一规律,每一科学领域都连续地通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迷信和万物有灵论阶段,他称为“目的论”阶段,其标志是求助于“虚构的存在物”。然后是中间阶段,他称为“形而上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各种说明求助于抽象的存在物或力量,譬如“动力”(和“原因”本身,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同于不变的关系的严格意义)。在最后阶段,这些观念被消除,因而纯粹的预言性规律构成该领域被认为是科学的事物之整体。就其大部分而言,物理学达到了这种实证阶段:譬如人们不再问何种原因“引起”了吸引力,这正是因为人们明白了对这类问题的唯一答案要么是目的论的,要么是形而上学的。生物学还没有达到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