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淮安、移居杭州,到抗战爆发后,避难上海,直至定居北京;从私塾启蒙、新式小学,到求学编报、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以至经历十年浩劫,并获得新生……“故园家事”、“上海流光”、“噩梦碎片”、“风雨留痕”,既是本书的四大标题,更是袁鹰不同时期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为今天的年轻读者了解抗战和“文革”那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袁鹰自述>
《袁鹰自述》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的呈现出来。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它即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
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试为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色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
如今,“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这些年来,自传与回忆录的写作再也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更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每个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遭遇过何种命运,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他那一份见证。无疑,当大量的自传与回忆录相继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便会渐渐立体起来。“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样一个历史回顾的行列。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我始终相信,当真实的个人化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2002年8月8日,北京
袁鹰(1924—),当代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人。学生时代即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广肇女中、华模中学等校任教。曾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理事、主席团委员。著有散文集《风帆》、《秋水》、《悲欢》、《风云侧记》、《师友风华录》及《袁鹰儿童诗选》、《袁鹰散文选》等。
如梦令(代前记)
故园家事
楚州忆儿时
父亲诗中的母亲
七十年前的第一个校园
西湖畔遭逢抗日烽烟
阳明山上怀长姊
庚辰中秋快事
净土胡同
家在绿荫浓处
情满葡萄峪
上海流光
“孤岛”少年行
“歹土”的梦魇
感激上海
祭扫鲁迅墓
上海,我的一九四五
心上永远有春光
在上海遥望昆明
遥想虹口当年
暗夜里迎来第一道曙光
“姐妹团”手足真情六十年
噩梦碎片
千古伤心文字狱
疯狂的八月
夜半绑架
搬运组记事
牛棚第一天
外调
牛棚里过春节
“妈妈,你别走!”
无家别
小女改名
清明血泪祭
塘沽防震棚一月
逝水留痕
四上井冈
找寻红军长征的足迹
京西忆故人
活在人心便永生
那个城
端阳节那天到台北
孤舟一系故园心
世纪回眸的匡正
也向总理交交心
依然白发老书生
六十春秋感慨深
父亲诗中的母亲
尽管小学时代就常写《我的母亲》、《我的家庭》这类作文,六十多年后再碰到这个题目,反而不知从何下笔。母亲去世已十六年,父亲去世也有四年多,音容宛在,手泽犹存,许多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梦片,分明还在眼前飘忽,却又无从追寻。母亲袁姒宜生于一九0四年十月三日(旧历甲辰年八月二十四日),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中午慢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抢救不及,半小时内猝然去世。她十七岁同父亲结婚,六十年风雨相依,父亲的悲恸是不待言的。那些天他恍恍惚惚,在奔丧来京的子女面前强作镇静,晚上挑灯夜坐,独自沉吟,先后写了十几首诗。重读父亲生前自编的诗词手稿,想起许多往事,现在选出若干首聊作笺注,零星地记下母亲的为人,母亲的爱。
父亲这组悼亡诗,也用唐代诗人元稹悼亡诗《遣悲怀》作题,一开始就写“悠悠六十余年事,欲诉平生语未详”,简明地追叙了母亲一生的大事。
最小偏怜女阿侯,盈盈十七嫁黔娄。
亲迎犹忆承慈训,相敬如宾到白头。
小姑当日始扶床,长幼尊卑济一堂。
礼让谦和齐得所,举家交口赞温良。
母亲十七岁出嫁(父亲比她还小一岁),都不到现在《婚姻法》的法定年龄。她是家中最小也最受怜爱的女儿,排行第六。父亲是独生子,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小的才十岁。所以父亲的诗,开始就用元稹诗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的典故。虽然当时经济境况还不到黔娄那般贫困,但是十七岁的少女,蓦然走进一个陌生的家庭,上有公婆,下有小姑,还有几位长住的亲戚,加上两三个仆人,大小十几口,也够难为她了。何况父亲结婚后就离开家乡远去天津(后来又到杭州),当银行职员,一年只回家一两次。祖父是一位只管读书吟诗、参加些社会慈善救灾公益活动、不问家事的乡绅,祖母又体弱多病,在我八岁时就去世了,一家大小事务自然全落到才十七八岁的年轻媳妇肩上。据说她出嫁前夕,我的外祖父曾以“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赠别,母亲终身是信奉这两句训言的。在我们儿女们记忆中,从来没有过父母为什么事情争吵得面红耳赤、恶声相向的时候。如果父亲气急声高,母亲总是不声不响,一笑了之。
母亲结婚第二年,生了我的长姐巽春,两年后生了我。以后每隔两年,就给这个家增添一个孩子,到她三十五六岁时,共生了八个孩子。研究<易经》的祖父,从周文王六十四卦中为八个孙辈选取巽、复、泽、震、颐、泰、丽、和八个字,以“春”排行,作为名字。除了我下边的两个弟妹幼年患脑膜炎不幸天殇外,其余六个都长大成人,现在仍有五个健在。在我记事的年纪,母亲才二十多岁,操持一二十口人的家政,竭尽劳瘁,家中总是祥和温暖,从无闲言碎语、勾心斗角之事。亲友间也总是宽厚待人,乐于助人,宁愿自己受点累,吃点亏,受点委屈。诗中所说“礼让谦和齐得所,举家交口赞温良”,绝非泛泛的虚词,并不过分。
二
远游只为稻粱谋,劳燕分飞类女牛。
接物持家肩重任,娱亲教子为分忧。
道阻烽烟寇入侵,奔丧游子哭慈亲。
晨昏侍奉椿庭健,内外维持集一身。
我因为是“长孙”,得到长辈的宠爱。祖父送我进学塾启蒙,他自己教我写字,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父亲远游在外,母亲操持家务,就由祖母亲自照顾我的日常起居。但是我和姐姐总是得空就往母亲房里跑,看她为我们在灯下缝补衣服,记家用账。如果有空闲,她还会唱几首童年在家门口教会办的小学校里学的歌曲《麻雀与小孩》和童谣“小白兔乖乖,把门儿开开”给我们听,让我们幼小心灵中感受到另一种艺术趣味。
祖母于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后病逝,父亲正在杭州盐业银行供职。上海战火使铁路交通断绝,他不得不绕道赶回,丧事只得由母亲张罗办理。幸得一些热心亲友相助,总算办得井井有条。父亲匆忙奔到家时,已是两天以后。-进家门,就见满眼白色素幛,几乎当场昏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