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是独立经济学者苗实先生近几年来孜孜不倦研究经济学和中国经济而留下的思考成果。
《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也很接地气,都是苗实基于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观察后的思考,很多观点和建议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也有操作性。
本书的重点是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研究,尤其是后者。在中国经济研究这一大的方面,集中探讨了三个问题,即制度问题、宏观问题和“三农”问题。在经济学这一小的方面:一是进行了经济学的大反思,二是围绕新结构经济学进行了深入剖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辛德勇先生在《旧史与地文编》一书的自序中说,“就是这种好奇心和求真的欲望,诱使我关注更多的领域,研究更多的问题。这样胡乱翻书,胡乱写东西,当然会有明显的弊病,这就是难以写出系统性的论著。不过,写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学术论著,若是过分看重所谓系统性,我想有很大一部分,难免会写成60多年来中国特有的那种教科书的样子,只是做一个简单亦且肤浅的叙述。与这类‘系统性’著述相比,我倒更愿意一辈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写各式各样的论文。”可以说,我苗实在这一点上与辛先生不谋而合,即志不在搞那种貌似完备的系统性论述,而是乐意一辈子保持好奇心和求真的欲望,关注更多领域,研究更多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写自己心仪的各式各样的文章。
2013年7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教师杨珍增先生看了我的作品初稿后,直接对我说:“苗实兄,今天终于把大作大致看完了,书里有很多您自己的观点,并且紧贴时事。好的不多说,我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内在逻辑性不够,需要一条主线把这些短文串起来;第二,与论坛上的争论相关的东西似乎有些多,占据了表达对时事问题观点的版面;第三,可以增加数据来佐证观点。可能我看得不够仔细,老兄就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来看吧。”老实讲,杨珍增先生当时看的是《中国经济如是说》没有成型的初稿,的确说到了某些不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根据他的建议进行了系统修改,而通过大的调整,面貌大为改观。
同是2013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阅读了初稿后,回复说:“你好好努力,一定会有收获。我最近很忙,有时间再细看你的书稿。”2014年5月,我让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IMF经济师王一先生点评我的文章,他随后回信说:“苗先生,您好,初步拜读了您的文章,说真的不能说完全读懂了。您的一些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但是跟我所熟悉的经济分析方法有很多出入。当然了,您的文章很多是政策评论,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仔细看看,再次感谢您的来信。”坦白讲,王一先生说我苗实的研究方法也好,属于政策评论也好,都说到了点子上。一来,研究方法不是数理分析,而是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领悟。二来,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应用研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一般的分析。
2015年12月中旬,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在浏览了样稿后,回信说:“谢谢,大致看了一下。抱歉,我对你写的东西没有研究,请理解。”2016年1月2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很干脆,他说:“抱歉,太忙了。”2016年1月3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教授回信说:“您好,虽是几句话,但也得看了书才能说。我现在实在太忙,只能抱歉了。祝您大作出版!”2016年1月4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丁志杰教授回话说:“抱歉抱歉,很敬佩您对经济的现实思考和理论探索,但我主要研究金融,很难把握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和观点,不敢妄写评语,期待以后有机会交流。再次,表示歉意。”2016年1月12日,经济学家韩志国教授很直白,他说:“对不起,我从来不做这种事情(即写推荐语)。”2016年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董藩教授来信说:“我很少作序或写推荐语,除了自己的学生和熟人外,怕评价不当。另外,有白永秀老师写序就可以了。”说心里话,诸大建教授、连平教授、王占阳教授、丁志杰教授、韩志国教授和董藩教授的回音,在我苗实看来,情理之中,可以理解。毕竟,学问在求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另外,一来他们都是大忙人,学术时间宝贵,不容分心;二来严肃、谦虚、坦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们的学术态度,值得学习。
借此机会,我苗实再谈十点,也就是有十个交代。
第一点:中国经济问题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只要你有一颗沉静的心,善于去挖掘,就不缺有趣的问题。可以说,我长期学习研究制度问题、宏观问题、“三农”问题和区域问题,写了一些相关文章。但是,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也许,45岁以前,经济研究只是在练兵,而以后才真正步入实战。虽然,我在经济研究方面,有了初步的开拓,形成了我的拙作《中国经济如是说》,但是我坚信,经济研究需要更大更深更广的积累,《中国经济如是说》只能是我比较幼稚的代表作。也许,在经济研究方面再奋斗二三十年甚至更久,才会产生接近于成熟的代表作。更进一步讲,过去6年多,起早贪黑,我认认真真写了一些文章,算是有了点积累。其实,我写文章,不希望大家记住某些结论,而是希望大家弄清楚我的思考过程,主要是观察分析领悟的基本方法。然后,把我的思考过程作为整个思考的一个环节,从而启发你接着有下一个思考环节。也就是说,我的思考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导你进行更有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苗实(原名张春田,字苗实,号道邻),陕西之西府眉县人,学者,独立经济学家,国家转型研究院(筹)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争议的民间经济学家之一,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学术人生沉思录》《林毅夫学术批评》《学者苗实自选集》《苗大师真话实说》和《现代达摩独自悟》,编有《苗实现象争论》和《中国经济指南》一至十六册,欢迎阅读指点。1996年9月~2001年7月,在宝鸡文理学院,攻读物理学专业,大二开始利用闲暇进行经济学学习研究;2001年8月~2013年9月,在苗实研究室,私淑京城四老四少诸位先生和林毅夫老师,从事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研究,尤其专注于经济转型中的制度、宏观与三农问题;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西北大学,师从经济学家白永秀教授,就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担任陕西永秀经济管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2014年5月至今,在民间智库国家转型研究院(筹),继续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研究。2009年9月以来,在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草根网、天涯财经论坛、凯迪社区、新浪微博、易汇网、新浪杂谈、中华论坛、新浪博客、博客中国、中经论坛、凤凰博客、天涯博客、价值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精英博客、北关博客、和讯博客等多家网站发表大量文章,深受广大网民喜爱,名声大噪,轰动不断,在经济学界或财经评论界享有广泛声誉,在中国网络媒体具有较高知名度。经相关统计,苗实自发表文章以来的多部系列作品目前为止已经有1.2万余人次下载,各种文章累计点击2000多万人次,收到回复6万多人次,专门评论文章41人次。
序一 白永秀
序二 坚守信念 成就自我 李骥
序三 希望有更多的独立经济学家涌现 冯剑峰
前言 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创作
追问篇
一、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
1.说给企业家听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初探
3.小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浅识
5.市场化改革将迈出新步伐——简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转型陷阱
7.习近平的经济思想
8.市场化改革之我见
9.从调研中切实感受城乡发展一体化
10.《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解读
11.转型是痛苦的抉择
12.中国模式论者的迷思
13.我的转型中国梦
14.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
15.再强烈呼吁农民养老金提至每月300元
16.小康合阳背景分析
17.论证派天生就比观点派重要吗?
18.既得利益与新增利益分析
19.或许还可以给民间经济学家多一点理解
20.经济学之厉以宁与文学之贾平凹
21.关于创新的几点总结
22.我那美的经济学历程
23.难忘的苦读岁月——纪念接受大学教育十八周年,
24.简单回复“漏光的百叶窗”
25.对“十批苗实”同志的友情回复
26.语言只是学术的工具
27.介绍一点眉县农村的真实情况
28.朋友劝我放弃“六个距离”
29.我跟美国的王博士谝闲传
30.我与政府的几种况味,
31.经济学家如何自学成才
32.是弱政府,还是强政府?
33.唯分数、唯增长都是病
34.土地问题比天还大
35.与张维迎说中国经济
36.从农村变化看城镇化
37.经济学家还是凡人
38.经济学大道至简
39.我对“光棍合娶老婆”有话说
40.经济学讲不讲道德?
41.法律和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42.没有转型就没有发展
43.民间派与学院派的纠葛
44.经济研究无止境
45.我看当下的粉丝经济
理论篇
二、三个理论创见
1.新旧三元悖论解析
2.大小经济学解析
3.新旧痛苦指数
三、与林毅夫教授商榷
1.新结构经济学恐怕无新意
2.张维迎、林毅夫和马克思
3.从批林毅夫看中国之反省
4.我与林毅夫教授的主要分歧
5.对林毅夫、张维迎之争的一孔之见
6.深化改革首尊规律得人心
7.与林毅夫先生的一个对话
8.《十批林毅夫》一文的几点反思
9.我为什么批评林毅夫先生
10.北大林公度量大如海——在朝在野平分秋色
11.抱道不曲,拥书自雄
12.与林毅夫一说中国经济
13.与林毅夫二说中国经济
14.与林毅夫三说中国经济
15.改革与增长之间重在平衡
16.林毅夫学术的中国背景
17.从林毅夫学术梦到的国学警示——基于中国经济的视角
18.从耗散结构理论观林毅夫学术
19.这是中国经济大是大非的争鸣
20.我与林老师认知差异浅析
21.对林老师的中国梦之浅析
22.驳学术批评以来所受质疑
23.我支持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
24.新结构经济学的三点思考
25.评论新结构经济学至少不是坏事
26.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想到的
27.批评者不只有批评
28.我为什么一直反对政府对产业进行所谓的因势利导
29.新结构经济学之问
30.我思想之不变与变
四、从“三术”到经济学家
1.从“三术”到经济学家
2.经济学家的五个共同点
3.五类经济学家
4.经济学家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
5.经济学家需要德术兼修
6.经济学家的论文情结
7.更多关注国内经济学家
8.学习研究中国经济须知
9.不熬哪有家
10.中国经济学家如何挺起脊梁
五、现代经济学反思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经济学在经济学之外
3.经济思想与数理逻辑
4.懂得西方教科书经济学未必真正懂经济
5.经济学的两种思维模式
6.几点思想火花
专题篇
六、“三农”问题的几个侧面
1.猕猴桃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2.60岁以上的农民应该有退休金吗?
3.惠农的两点思考
4.艰苦而贫穷的农村景象
5.产业升级就是牛
6.穷人为什么这么穷?
七、2010年宏观经济分析
1.关于当前经济的几点认识
2.加息难产,究竟为何?
3.加息升值必然与2010年无缘
4.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5.3%的物价涨幅目标合理吗?
6.我看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经济形势
7.中国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8.回顾与展望
八、中国经济若干思考
1.三大危机将考验中国
2.谈中国的刘易斯拐点为时尚早
3.中国经济的忧思
4.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断不可行
5.十问十答
6.不成熟的几点看法
九、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探讨
1.从茅于轼点评说中国经济
2.从自由撰稿人看中国版市场经济——评魏雅华先生的《低稿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我为啥是独立经济学家
4.民间经济学家不是欺世盗名之徒
5.新的征程
6.忆昨日苦难话今日改革
7.领会李克强总理“五一三”讲话
8.古典与现代的混合
9.长期独立研究者的缺憾
10.其实计划经济还在那里
11.痛感中国转型
12.西北大学白老师的谆谆教诲
旁通篇
十、读书之左议右论
1.我的经济学1996~2006
2.我的读书三阶段
3.关于自学经济学及其他相关的若干问题
4.我的入门恩师
附录 与冰冰对话——闭门读书以来这些年
后记
《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
17.论证派天生就比观点派重要吗?
在经济学界,有观点派和论证派。所谓观点派,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只是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严格地讲,只有观点,没有配套的数理证明。所谓论证派,就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经过严格的数理证明。说实话,不论是观点派,还是论证派,在得到实践检验之前,所提出的理论创见都是经济学假说,毕竟,经济学不能做可控实验,最终只能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所以,观点派也罢,论证派也罢,只是经济研究的方式不同,本质上并无高下贵贱之分。更进一步讲,观点派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派是以数理推理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要以逻辑为基础,都是科学合理的存在,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不过,我们再深究下去就知道,观点派只能保证观点在哲学层面上为真,论证派只能保证观点在数学层面上为真。如果他们想要保证在实践层面上为真,并由经济学假说上升为经济学理论,就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实践层面的真才是最要紧的,而哲学层面的真和数学层面的真相对就居于次要的地位。当然,作为学者,应该先行追求经济学观点在哲学层面上的真或数学层面上的真,然后再获得在实践层面上的真,如果运气好的话。说白了,能够有自己经济学理论的学者应该居于第一位,能够有自己经济学假说的学者应该居于第二位,能够有自己经济学观点的学者应该居于第三位。可想而知,经济学观点是原级,经济学假说是比较级,经济学理论是最高级。也就是说,经济学观点只是一个想法,既没有经过以哲学思辨的方式的论证,又没有经过以数理推理的方式的论证,更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即便经济学观点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依然是经济学观点,而不是经济学理论。所以说,经济学观点要想成为经济学理论,必须有两步跨越,即第一步要在哲学层面或数学层面保证为真,第二步还要在实践层面保证为真。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是极其严谨的科学,经济学观点是经济学观点,经济学假说是经济学假说,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三者区分得非常清楚。而且,经济学假说是经济学观点在哲学层面或数学层面得到了论证,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假说在实践层面得到了检验。
那么,就有人问了,有的知识分子既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观点,又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假说,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只是在做教书的工作,还是不是学者?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学者。毕竟,他把自己宝贵的精力用在了经济学方面,兢兢业业传道授业解惑,认认真真传播着别人的经济学观点、经济学假说和经济学理论。还有人问,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是经济学观点、经济学假说,还是经济学理论?还有,就是我提出的三大理论创见属于哪个层次?就我的学习研究而言,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已经跨越了经济学观点,但是还没有达到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应该属于经济学假说。当然,我提出的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与新结构经济学一样,属于经济学假说。而且,大家都知道,林毅夫先生,或者我,都是在以哲学思辨的方式保证了各自的经济学观点可以上升为经济学假说。目前而言,我们的经济学假说并没有得到实践层面的严格检验。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存在硬伤,那就是他在选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同时,没有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结构经济学的架构中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联盟,不仅没有考虑到两者的逻辑起点明显不同,而且没有考虑到如何有力防范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至于我的经济学假说未来是否能够上升为经济学理论,我过去曾经由于外界批评的压力过大而丧失过信心,多亏有一位上海的资深经济学教授给我讲了一个毛竹的故事,使我重拾了信心。他说,毛竹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等到时机成熟,你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3厘米?不厚积又何来薄发?学习研究创新经济学也一样,不是吗?
末了,我还是要用一句佛语来作结,送给在事业道路上过于操切而连连失误的人们,那就是:佛法无边皆随缘,机缘未到佛也难;跬步般若波罗蜜,无相无空无西天。
(写于2014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