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随着祖国矫健的步伐在快速地前进。在成绩背后,是广大的市民和市委、市政府一条心,上下配合的结果。而在这种团结一心、携手向前的背后,也就是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发展变化背后的背后,则是全市人民对于和谐的追求。也难怪,在治理沙河和澧河的时候,原定四个月拆迁的任务,两个月就完成了。大家喊出的口号是:和谐拆迁、阳光拆迁、亲情拆迁、依法拆迁。
在漯河发生的这些事,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如果我们从具体的操作、具体的事情中跳出来,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的话,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华文化。我们在街道上,立交桥上看到了醒目的标语:“传承光大许慎文化,打造漯河文化品牌”,眼前的情景证明,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在打造漯河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许叔重这一漯河瑰宝,的的确确在今天又在为他的后代乡亲、为我们的祖国做着贡献。
上卷
黄德宽《说文解字》与汉字阐释学
彭林论许慎的学术定位
赵振铎读《说文》一得
李建圆《说文》引孔的训黏傅承
向光忠说“文”解“字”之文化诠析
王蕴智新时期中原家乡纪念许慎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董莲池出土古文字资料丰富许训一例
蒲芳莎研究和翻译《说文解字》的一个新思路
河永三韩国历代《说文》研究综述
南泽良彦《说文解字》在日本
古腾隆一略谕蕾宿本《税文》口部残筒
单周尧高本汉《先秦文献假借字例·绪论》所评《说文》谐声字初探
菜园良谕斡慎经擘的畿佃同题
蔡哲茂《鞔文》允字释羲
徐富昌《就文》段注“某行某赓”颊型考察
沈宝春段注转注音转说探究
谢向柴《周易·坤》上六“鲁戟于野”许慎“戟者,接也”就小谶
李咏健略论《说文》籀文与战国五系文字之关系
汪中文六书与识字教学
林素清静慎《藐文解字》古文封释蘸戟圆文字的贡献
孙雍长从《说文叙》看许慎的文字学思想
董琨许慎--中国字典编纂第一人
程尔奇许学研究拓展献议--许慎的经学研究与《许慎集》之编纂
宫大中宫万瑜许慎《说文》的当代启示
汪启明汶长字圣辉千代
梁光华《说文》“檀”字说解研究
黎千驹《说文》旁见说解研究
张玉梅许慎《说文》六书体系对汉字学理论的奠基意义
苏宝荣许慎《说文解字》的“省声”与汉字的简化
睦锡典《就文》殳害研究
赵伯义《说文解字》言阙之例考
张生汉说“舟”
涂白奎“亡,”为“无尤”说申说
陈燕将秦汉时期表义字序法推向顶峰的《说文》部首法
苗利娟王蕴智商代金文可释字的初步考察
下卷
《说文解字》与汉字阐释学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字学的正式创立。这部伟大的著作萼是定了中国文字哮:研究的理警出出、基本方法和范式。《说文》自问世以来,一直影响和决定着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历史基程和总体方向,整个传统文字学研究史也可以说献堤都《说文》砌究史。
晚清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学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临着存亡危机。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文字学也不例外,随着现代语言学的传人,一些语言学者试图摆脱《说文》影响而创立新说,有的人甚至奉西学为神明,无知地否定和批判《说文》和传统文字学。尽管如此,随着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说文》的潜在价值和巨大影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日益彰显。作为汉字研究的经典性著作,《说文》博大精深,蕴涵丰富,许慎的一些重要的文字学思想及其价值尚没有被后人充分认识到,有待当代学者进一步去发掘和弘扬。我们认为,提出汉字阐释问题并探讨建立汉字阐释学的可能,就属于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在汉字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汉字的阐释问题实际上是汉字研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对汉字的认知和解释,即是起点也是终点。认知汉字的形、音、义并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学习者、教学者和研究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学习者在汉字习得过程中,逐步认知汉字的各种属生(形、音、义),从而达到了解汉字知识并学会书写和应用汉字。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汉字认知过程,也就是汉字习得的过程。对普通的语言文字学习者来说,学会运用也就达到了目的。
教学者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尽可能地对汉字的各种属性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研究者对汉字阐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涉及汉字研究中的阐释问题。
汉字的阐释实际包含两个不同层次:一是为一般汉字习得者更好学习汉字,对汉字属.陛做出必要的解释,比如汉字教学过程中的字形分析、字音描写和字义解说;二是对汉字属性形成的原由予以揭示并做出解释和说明,其目的是要阐明汉字构形的“所以然”,比如汉字形体来源、音义关系的分析等,这种分析往往涉及汉字构形的功能及其文化蕴涵。
汉字阐释牵涉的问题相当复杂,面对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汉字体系,阐释者如何分析解释,影响汉字阐释的要素有哪些,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如何有效建立汉字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历代汉字阐释的成果如何甄别,能否建立科学的汉字阐释模式,诸如此类,都需要进行深入的专门探讨,我们将研究探讨汉字阐释问题的专门之学称为“汉字阐释学”。
早在中国文字学的萌芽阶段,对汉字阐释的问题就已经有所触及,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出现的“夫文,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就是对汉字“武、私、公”的构造及其含义的阐释。《说文》是汉字阐释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不仅对所收全部汉字的形、音、义及其构造意蕴进行了力所能及的阐释,而且许慎阐释汉字的理论、方法和经验为汉字阐释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说文》卷一“王”字: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为王。
对“王”的解释体现了许慎说文解字的基本方法和目标追求,也包含了他的汉字阐释思想。“天下所归往”说的是“王”的读音来源,即“王”的读音源自“天下所归往”的“往”;“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为王”。这段文字是要阐释“王”字为何写成“三横画一竖画”,说的是“王”的构形意蕴,即字形构造的理据。比较一下现在通行的权威工具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工具书只是注明“王”字读音和字义,一般不再说明其读音的来源和构形的理据,也就是说现代语文工具书基本上放弃了《说文》的释字传统。即便如此,汉字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却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因此,关于“王”的解释,一直是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后来也提出了不少新说,如:王字从火(旺)说、象王冠说、象人端拱而坐说、象牡器之形说,现在大家比较同意林淫的“象斧钺形”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