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间,中国大厨专业传媒遍历江南塞北,走访53位中国烹饪大师,拍摄整理了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和最精华的技艺。同时采撷来的还有他们磨砺一生所凝结的那份淡泊情怀和从容气度。
记录一个时代的大师名厨,留下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格调和剪影。
		 
	
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快速发展是近几十年才真正出现的,在时代步入快车道后,人心浮躁和急功近利这两个副产品也相伴而生,此时,传承便显得尤为重要。告诉后人事情原来是什么样子,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演化成现在的状态,是一件既有现实需求,又有深远意义的使命。浮躁和功利同样也浸染了餐饮行业,创新与时尚一度成为全行业狂热追逐的首要指标。有些入行三四年的小厨工,连肉丝都切不利索,便整天嚷嚷着创新、颠覆……潮涨潮落,浪洗沙磨,当分子美食的繁华逐渐消散,意境装盘的浮夸趋于沉静,越来越多的人在往回看。他们翻然转身,回到过去,搜寻那些久已遗失的宝贝。宝贝在哪里呢?崔义清已然93岁,张文海已经86岁,宝贝,就装在这些长者的肚子里、脑海中。烹饪是一门饱含艺术气质的实用技术,技术是其根茎源泉,是数千年来大厨们在灶台间焰影里实践、总结、提炼、传承而来的宝贵经验,而艺术气质则是附着在烹调技艺之上的那个范儿,如崔义清站灶潇洒飘逸、刘敬贤翻勺气韵贯通,那是潜心修炼几十年后,炉火纯青技艺的自然表露。游刃颠勺,美感外溢;动静之间,气度迷人。几年间,中国大厨专业传媒遍历江南塞北,走访53位中国烹饪大师,拍摄整理了他们最得意的作品和最精华的技艺。同时采撷来的还有他们磨砺一生所凝结的那份淡泊情怀和从容气度。记录一个时代的大师名厨,留下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格调和剪影。
崔义清     风箱前走出一代宗师  1
李树人     从八十载记忆中刨出老川菜 6
张文海     老来多健忘  技艺恒在心 12
吕长海     国宝级大师说经典级豫菜 22
颜景祥     矮下去的菜板  厚起来的人生 30
张志德     八道菜品展演五十年绝技 40
王致福     四位老师傅  抢我当徒弟 52
陈进长     身背锅碗瓢勺案  跟着师父走百家 60
刘敬贤     五斤沙子练绝技  五款辽菜显真功 70
纪晓峰     葱姜抓够五十下  腰花入油六秒钟 78
周 锦     从满汉席到切葱花 82
史正良     创新三百道  授业两万人 90
靖三元     随身带着一把刀  调味只用七种料 94
李光远     找回中餐失落的标准 108
杜有岱     堂堂正正  不走偏锋 112
尹顺章     我有三个中国梦 120
胡忠英     做个随时被机会垂青的人 124
孙昌弼     四十九载心血  尽在一桌鮰鱼 136
孟 锦     花甲大师  坚守厨房第一线 142
梁力行     五香味  不是五种香味 150
罗干武    五根手指缠胶布  难忘学徒苦时光 154
潘小敏     三款经典苏帮菜  各有秘诀在其中 158
剧建国     每月给徒弟写七十二封信 164
杨和平     五道实用菜  大师讲明白 170
周妙林     学院大师讲名菜  原理术语倍儿明白 178
周元昌     海派菜品要面子 182
苏国渊     细说鲁菜三大关键词 188
郑新民     炒鱿鱼  大师级 196
张桂生     全能大师的三级跳 202
郭新军     用谭门绝技  做平民菜肴 208
张英福     一款蟹粉狮子头  细听大师说从头 216
仇上明     手上不断吃刀  技术才能长高 222
沈逸鸣     上海炉灶大王  讲述经典本帮菜 228
左 汀     六个关键点  成就葫芦鸡 238
王 强     宫保鸡丁的进化论 244
孙立新     时尚大师  做个性大菜 252
张 清     烹羊宰牛活字典  蒙餐技法传灯人 262
舒国重     清波煮后淋豆瓣  白菜夹馅成熊掌 270
茅天尧     千回百转绍兴味  尽在糟香卤臭中 280
刘华正     水煮鱼盖层烧椒酱  小牛蛙焕新辣子鸡  288
段留长     烹坛老顽童的琥珀人生 294
张恕玉     大师烹菜靠小招 300
江鸿杰     从厨三十六载  心系一只肥鸭 306
武英杰     开分店连战连胜  造机器巧夺天工 312
高玉才     切肉馅问傻厨师长  揪树叶惊呆环卫工 318
原 伟     刷出来的肘子皮 324
张金春     用私家诀窍  烹龙江菜肴 330
李志刚     中餐有杆秤  藏在大厨心 336
李昌顺     鲁菜芳园又一枝博山菜 354
曹 靖     回锅肉汆散再炒  炼红油三种辣椒 366
张芳忠     细说五道宫廷菜 376
郑树国     一门四代厨  传承锅包肉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