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勘查与评价实习指导书》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类典型案例和实际数据分析计算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油气勘查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油气勘查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技术,真正掌握盆地、区带、圈闭不同级别资源量和油气储量的计算及原理方法,以及油气勘探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
实习指导书内容设置密切联系课程主体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全球油气资源前景分析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区带及圈闭油气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油气储量分析和计算、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预探项目经济评价、四川盆地及普光气田勘探案例分析、东海盆地及春晓油气田勘探案例分析、塔里木盆地及塔河油田、克拉气田勘探案例分析,共9个实习内容。
3)莱菔山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红柳园坳陷西渠凹陷北部,由井泉断鼻、白沙窝断鼻、断块和地层圈闭组成,具有圈闭类型多的特点,有可能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区带呈东西向展布,东西长100km,南北宽约10km,面积约1000km2。构造带分布在两条断层之间,南部的断层对油气的纵向运移可能起到通道作用,因此构造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该构造带目的层埋藏浅,沙枣河群剥蚀殆尽,部分青土井群三段地层也遭到了一定的剥蚀,保存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4)泉山构造带
该构造带位于红柳园坳陷西渠凹陷的中南缘,经潮参1井钻探证实,该带实际上是西渠凹陷的一个高台阶,受两条正断层控制和部分后期逆冲断层的改造,主要由泉山背斜和其他一些断鼻等圈闭组成。从钻探结果来看,该带生油岩不甚发育,大多处于未成熟阶段,但储层物性较好,盖层条件基本具备。
3.盆地构造演化
潮水盆地位于阿拉善台隆南缘,是在燕山运动以来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华力西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湖盆。在整个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从而形成了现今残余中新生代盆地。
燕山期潮水盆地主要表现为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的抬升运动,特别是晚侏罗世末期的抬升运动对盆地的改造较大,使盆地北部上侏罗统沙枣河群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与上覆白垩系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这次构造运动,使盆地北部盖层条件变差。早白垩世末期,受新特提斯洋关闭的影响,阿拉善地区发生隆升,早白垩世地层遭受剥蚀。在盆地中金昌坳陷上、下白垩统之间有不整合,红柳园坳陷上、下白垩统呈假整合。燕山运动晚期,使本地区缺失下第三系地层,上第三系地层直接覆盖在白垩系地层之上,形成区域不整合。喜山运动,盆地的构造应力场由拉张转为南北向的挤压,盆地西部和东部挤压较弱,而处在两组区域构造线交会部位的金昌坳陷挤压较为强烈,形成一系列新的逆冲断层,并使部分早期形成的断层发生了反转,同时伴随断层形成了一批新的构造圈闭,部分早期形成的圈闭进一步改造和最终定型(图6和表1)。
三、盆地油气地质
1。烃源岩
潮水盆地的烃源岩层主要为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从类型上可划分出正常湖相和煤系两大类烃源岩。在纵向上,正常湖相泥岩类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三段(表2),其次在青土井群二段的中上部,而湖沼相的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青二段的中下部;平面上,湖相的烃源岩分布广,且集中分布在一些较深的凹陷中心,最大厚度可达1400m以上,而煤系烃源岩则主要分布在凹陷边部(图7)。在平面上,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烃源岩分布广泛,除在隆起及黄毛石墩凸起与民勤凸起缺失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表2和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