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中国模式、发展的中国道路成为探究中国发展之“谜”。以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实践为背景,以中国经济学理论进展为线索,编写《现代经济学大典:区域经济学分册》可以全面解读中国奇迹之“谜”。相应的,《现代经济学大典:区域经济学分册》定位在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概括。突出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的经济学推向世界,让中国道路为世界所知。
刘志彪,男,1959年7月生,江苏丹阳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院长,江苏省社科院院长等职,2014年出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5年1月不再担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 ;兼任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群理论
绝对集中率和相对集中率
产业集聚与扩散
城市化效应
城市联盟
城市首位度
精明增长
城市增长理论
等级扩散
极化效应
区位基尼系数
地区专业化
地区多样化
地租梯度
工业园区
城乡结合部
集中的和分散的区位模式
空间价格歧视
倒“U”型理论
空间均衡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网络式空间结构
双核空间结构
极核式空间结构
……
《现代经济学大典:区域经济学分册》: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区位不断增多,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如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赤松的“雁行模式”等。从相互关系来看,产业扩散是产业集聚的必然结果。在产业聚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劳动力价格提高、地价上升、交通拥挤、原料与能源价格提高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利润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业需要进行重新布局,向区位更优的区域扩散,产业扩散由此产生。
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是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产业空间布局实际上是两种作用力达到平衡时的结果。其中,导致产业集聚形成的向心力,是本土市场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集聚力;而导致扩散的离心力,则是市场竞争效应带来的分散力。尽管产业的生产(指产品生产和服务生产)区位在增多,然而边际生产区位即新增的一个生产区位的形成,不会对原有的产业区位产生影响。在这里,这种产业区位在空间上拓展或增加的演变过程,就是产业扩散( Industrial Dispersion)。
从作用力角度看,产业表现为集聚或扩散,主要是由区域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大小对比决定的。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如金融外部性及技术外部性等是向心力的主要来源;而产业的过度集聚所造成的拥挤成本和过度竞争带来的盈利下降,则是离心力形成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产业扩散会在经济条件比较相似的地区间发生。一般而言,某一产业区位的产业的关联度越高、劳动力密集程度越低,以及中间投入品占比越高,则产业的离心化(去集群化)倾向或产业扩散强度越低;反之,某一产业区位的产业关联度越低、劳动力密集程度越高、中间投入品占比越低,则产业的离心化(去集群化)倾向或产业扩散表现越明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现阶段,政府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产业的空间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产业政策的雷同及地方保护等,都成为推动产业扩散的重要力量,这使得产业区位可能偏离仅在比较优势及收益递增作用下的区位格局。
基于多国家或多部门的相关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扩散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通常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不过,经济增长最终是否带来产业扩散,主要还是由核心国或核心地区的后向联系与工资上涨之后的净效应决定。例如,当工资的上涨大于后向联系带来的利益时,产业便会由核心国或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如果工资上涨不足以抵消后向联系效应,那么核心国或核心地区仍保持产业集聚,不会出现产业扩散。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当中,当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时,必然会导致工资上涨大于后向联系效应,即分散力的作用最终会强于集聚力的作用,产业扩散必然会发生。
就宏观层面而言,在多国或多部门模型中,产业扩散实际上是对地方过程的一种抽象概括。例如,国家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演变情况,就是产业是否扩散的决定力量。根据各国工业工资率的相对变化及与后向联系效应的具体情况,企业在不同国家选择具体的工业区位。相应地,各国劳动力根据工业工资与农业工资之间的相对变化,选择到工业部门或农业部门就业。
就微观层面而言,产业是否扩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劳动密集度、前后向关联度,还有上下游产业间的关联强度,等等。产业扩散的一般规律表现为:首先,各国获得初始优势的次序,决定了产业在国家之间的扩散。一般表现为由核心国向外围国扩散。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通常最先转移,由核心国向外扩散出去。最后,消费指向型产业及中间投入品需求少的产业,往往较早的出现扩散或转移。总的来说,世界经济是分为富国俱乐部与穷国俱乐部的发展过程,远非简单平滑的收敛过程。各国的发展过程,都是由这个俱乐部向那个俱乐部依次过渡的过程。因此,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这就决定了各国经济发展表现为生命周期特征,即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开始比较依赖某种产业,随后把这些产业扩散转移给后来的继承者,而自己则转向新的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