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译著精选并译介了英国著名盎格鲁-威尔士诗人吉莲·克拉克的80首诗歌作品,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选自《雪山》(1971)、《日晷》(1978)、《远乡来信》(1982)、《诗选》(1985)、《迎进流言蜚语》(1989)、《英国君王的女儿》(1993)、《诗选》(1997)、《五片原野》(1998
本书对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乡愁叙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其主旨在于揭示乡愁叙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乡愁叙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叙事主题和美学特征,并考察乡土文学中乡愁抒写的审美表达对展现与构建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本书还结合生态叙事、数字人文等文化背景,重点探寻新时代重构乡愁叙事的
《浮羲:天巡之怒》的故事风格沿袭了本系列的宏大氛围,故事时间设定在《末日涟漪》之后的第100个宇宙年。在这个时代,地球科技已经达到空前高度,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宜居乐土,更成为宇宙文明的重要堡垒,吸引了众多外星居民。本书的主人公龙,是一名身处风口浪尖的记者。当他调查一宗离奇案件时,意外揭开了一场关乎宇宙命运的惊天阴谋。在与
《从感性走向理性:城乡规划空间与管理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郐艳丽教授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城市总体规划实践”课程形成的系列教学作品集,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和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从空间和管理两个视角对众多文学名著进行分析,呈现了学生严谨的推衍过程和思维逻辑,形成了师生独特的理性思考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关于壮族诗人农冠品诗歌研究的成果,涵盖文学史、论著及评论文章三个维度,并通过作家自述的形式,收录了农冠品关于诗歌与文学自我认知的 核心文章。在对农冠品诗歌的研究中,本书不仅深入研读其诗歌作品,还收集并梳理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
本书是一本诗歌集,中心思想:追求梦想的一路,在我的生命中闪闪发光,最终掩盖了那些困难重重的时刻与灰暗的色彩。春天出发,返航时冬天已经来临。在不同的国家中穿行,有时觉得自己仿如在月光中飞行,看到的那一幕幕定格,然后留存记忆深处。正是这样的旅程,我看到了克卢日那波卡凌晨四点绚丽的星空,闻到了地中海吹来的气息,体验到了春雨送
在四川的川南一隅,生活着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戟锐,他善良好学,求知欲强,通过他童真的眼睛去了解黄桷树街的亲人和街坊们身上不同凡响的经历,还有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黄桷树下是岷江》真实地呈现了蜀南风情的非凡活力,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民风的淳朴和热情,都被生动地一一展现出来,每一篇故事充满了温暖,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
本书重点研究李长之的“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立足于对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写作的大量相关著述,尤其是《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4)一书的深入考察与分析,作者首次揭示了李长之“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的完整面貌,清晰地呈现了他这一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并探讨了其对当下“中国文艺复兴”建设的重要启示
上海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城市,本书从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文学创作关系入手,考察了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对作家文学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影响,探究了作为上海文化活跃构建因素的租界及文化是如何影响作家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审美倾向与美学追求的,又是如何影响文学思潮的产生、都
纵观百年的乡土小说创作历程,民俗一直是重要的表现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小说创作中,民俗以不同的形态进入文本中。无论是五四乡土小说、左翼乡土小说、京派“梦幻乡土”小说还是后来的“山药蛋派”小说、寻根小说,都非常关注民俗这个领域。乡土小说中的民俗书写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事件和场景,而是有关传统、国族和现代性想象的复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