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频发,“八七”分水方案应运而生,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案专门为冲沙留出了约为黄河总水量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其余水量分配给了黄河供水区内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实行至今近40年,黄河断流问题早已解决,但黄河所带来的挑战远未终结,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难题仍待破解。如何在全河治理的大框架下,同时结合“堵”与“疏”的治河思路,防范黄河水患和治理泥沙问题,并对黄河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目前黄河治理工作中的核心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要求我们要充
本书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与典型护岸工程的水毁机理;研发了不同尺度的床面冲淤与崩岸过程耦合的动力学模拟方法;创新构建了基于动力学模拟与机器学习的河道崩岸预警技术;总结提出了河道崩岸治理中的局部河势调控技术与大型窝崩抢险治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岸线稳定、航道畅通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江中下游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冲淤变化频繁而剧烈。近年来,在自然条件和强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长江中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河床发生长距离、长时期、高强度的冲刷。本书系统介绍新水沙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槽发育与岸坡稳定的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及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珠江河口河网人类活动干预强烈,异变条件复杂,工程措施众多,水安全形势严峻。本书在调查分析珠江河口河网开发利用及整治工程效果的基础上,分析强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河口河网水沙及径潮输移动力特性变化;梳理河口-河网系统复杂异变格局下在整治工程及水安全保障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下典型整治工程的适应性评估方法;提出珠江河口河网水安全评估指标,并构建多层次的水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模型;进一步评估区域水安全风险,识别水安全脆弱区,并针对水沙条件改变和咸潮上溯加剧等问题,论证相关整治方案对河口水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四川江河治理议题的学术著作,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组织编写。全书汇集了多名环境科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政策倡导和公众参与成功案例,旨在为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及专业管理部门的河湖治理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向广大读者普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全书共分为论河、知河、护河三章,内容涉及四川江河的特征、价值,四川江河的历史、现状和人水关系,四川江河治理的决策、图景和公众参与等,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长江口北支治理直接关系长江口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及生态系统稳定等诸多方面,在维持长江口总体河势格局稳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来是长江口治理与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系统介绍长江口北支水沙盐特性、河道演变规律、水沙盐和风暴潮模拟与预测技术,以及北支改善平面形态、北支河口建闸等关键治理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大国治理,以人为本,治水为要;治水之道,集权为本,协同为要。《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而全面的治水图景,回答了水环境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有效等关键问题,揭示了协同治理下河长制的巨大潜力与深刻启发。本书研究不仅聚焦于水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创新,更是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深刻解读。书中严密的逻辑、丰富的实证和深刻的分析,将为推动我国水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水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参考。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治理现代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学者、
本书以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河床底质资料、卫星遥感资料、水文泥沙资料及特殊洪水资料等,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和机理实验,探讨分析赣江下游河道历史演变特性、三角洲水道成因和延伸发展特性、赣江尾闾整治工程效果等,揭示了赣江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水道分流、滩槽冲淤、水道重整及三角洲形态演变等机理和规律,构建了基于阻力参数和活动指标的三角洲水道系统分类方法、三角洲形成的动力演变理论模型及赣江尾闾工程泥沙数学模型,提出了河岸、滩槽演变模拟方法、三角洲模拟的实验设计方法和三角洲区域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区科学考察的总结性评估报告,系统评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事件。全书共5章,包括冰崩堵江事件的发生时间、特征、过程和原因;冰崩灾害发生的自然和历史背景;灾区气候变暖、土地资源、地质活动、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居民收入等风险分析;村庄建设限制因素及拟迁村庄搬迁条件评估;冰崩堵江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建设。本书融合了地理环境多要素的地空观测资料,为理解冰崩堵江灾害链事件的发生、过程、影响及应对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学解释和评估,为青藏高原冰崩灾
本书以三峡工程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大坝和水电水利为重点,对长江上游的水利大坝进行了跨越时空的深入研究,对于今天重新看待三峡工程及其历史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本书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既有扎实的专题调查报告,又有细致艰辛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堪称田野工作和文献分析的完美结合。另外,本书的人文访谈、问卷调查与田野调查都是严谨而前沿的研究手段,做到了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本书适合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作为水文化爱好者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