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但是,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秦汉而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更为人们所熟知,而秦朝以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秦”历史,人们了解的相对少一些。广义上的“先秦”包含了传疑半信史和信史三个时代,史料荒芜,难得全貌,后世大众在了解先秦历史上,常常不得要领,无所适从。本书从考古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入手,将一个比较接近历史原貌的先秦历史画卷呈现到读者面前,以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为主旨,以别开生面的笔触来写史,让读者在愉悦中收获知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我国的考古发现做了系统的梳理,选择其中那些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焦点、热点以及对中国历史具有重大丰富、完善和改写意义的考古历史事件,从其发现过程、历史内涵、史学意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
本书叙述的是汉末至魏晋即公元146至420年,这270多年中国社会的风貌。完整地包含了汉末清流、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竹林之风、中朝名士与王谢风流等内容,全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皇宫帝后、朝廷文武以及风流名士的逸闻轶事。
本书作者用全景叙事的写法,以扎实的文献史料为根基,多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1945年8月15日到9月3日前后,隐藏在世界反法西斯宏大叙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既有战胜日本法西斯之后的胜利者心态,同时也记录了日本天皇、战犯及日本普通民众在“胜利日”这一天的活动,更是提出了胜利日的反思——日本的罪与罚,对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的“有条件投降”和“一亿总忏悔论”的真相等问题。
该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在《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篇分别围绕天府之国母亲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运码头进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了古代成都水码头附近的历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该书融合了《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两本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两江为母女江,外江(金马河)被层层分水,长期承担排洪泄洪功能,堪称天府母亲河,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对追溯老成都历史记忆、宣传巴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重要的贡献。该书稿经过了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评审。
本书以“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为研讨重点,收录论文6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二、《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三、《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记》文学艺术研究;五、史事研讨及其他。
本书稿从艺祖革命开篇,探究宋朝推行文治国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太宗的将从中御守内虚外,真宗的涵养崇儒,宋朝推行文官理政,所以文治昌盛,繁荣的经济、文化、精致而强化的中央集权终究不能支撑起积贫积弱的政局,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史的转折点。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清朝的建立大体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同时,清政府实现对全国统治之初,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居世界首位,但所面临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尤其是乾隆、嘉庆皇帝昧于国内外形势,拒绝与外部世界联系和向外开拓,清朝由盛转衰。面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清朝统治者也在寻求振兴,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但最终回天乏力。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元承唐、宋、金之余绪,在汲取前朝郡县制中央集权经验的同时,又依据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创造了行省制,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内重外轻、以内驭外的目标。元朝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元朝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雄才大略之外,其他君主的功业都比较平庸。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