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
2018年9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生活与制度:中国社会史的新探索”国际研讨会。为了集中展示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本书以会议论文为主共收文13篇。依据文章的内容及所论的历史时期大致分为四组:第一组侧重唐宋时期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生活的探讨;第二组主要从礼法制度实践与民间生活的角度开展研究,时段为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
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河洛文化艺术》一书从河洛文化的源头开始,梳理华夏民族的源文化、根文化,揭示中国“和文化”的本源,展示洛汭地区自古以来河洛文化艺术的特色和发展成就,阐述物宝天华的洛汭之地和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读
《口述文成历史》一书是展示文成县文化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书中采访了在本县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一定贡献的人士,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再现文成县历史演进的发展脉络,从“政区和人口变迁、交通运输的改变、水利水电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农业农村变化、旅游开发利用、文化弘扬传承、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百工之乡非遗项目挖掘、侨
《西域文史》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出的学术论集,本辑发表与西域相关的学术论文18篇,内容涉及考古、语言、历史、文学、民族、学术史等方面。
《文化里的中国》(中英双语视频书)基于北方民族大学张玫教授团队“北方民族大学华韵文化双语传播社”“国家民委‘道中华’双语传播工作室”发布的系列原创视频作品。本书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和中英文纸质文本有机融合,产品形态包括有形固化物(即纸质书)和无形资源库(即配套视频),实现了“书中有视频,视频印书中”,通过中英双语
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2023.7播出)系列节目,以陈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等人的21首著名诗歌为线索,呈现了唐朝生活多个侧面。譬如以长安为重点的城市兴衰、以长安物价为切口的经济史、以科举活动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诗人命运为核心的文学史;以及唐代饮食、唐代乐舞、唐代妆容服饰等与当下生活高度同频的内容。本
中国文化是世界四大原生文化之一,也只有中国文化如滔滔“江河万古长流,绵延至今”。本书从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自身特质、国际条件等诸多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化一万年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文化的辉煌一一写来,让现代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增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一本大家名家撰写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优秀之作,今天的读者可以跟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办刊宗旨为报道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搭建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本刊分设汉学论坛、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等栏目,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相关专业的新
《尚书》是中国渊源最古的典籍之一。其文本佶屈聱牙,向称难读,而在流传过程中,又历经秦焚书、汉今古文聚讼、东晋伪古文淆乱、唐天宝改字等项厄难,以至原本面貌隐晦,成书过程亦不得其详。清华简《书》类文献的发现,为《尚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界围绕简本与传世本的对读,《书》类文献的成篇、纂集与流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书细致梳理了广东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史迹,将丝路史迹分类港航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文化交流遗存、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和其它共六大类。广东省境内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大体上分为五条,自东向东分别是韩江-梅江通道、东江通道、北江通道、西江通道、南江-鉴江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管理的模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尚未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岛屿文化”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战争,在实质上是革命。经过这场战争,中国从政治到社会等各层面均有深远变动。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既有的军政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了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本书从军事和政治的互动与关联出发,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演变和政治整合历程,进一步揭示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与革命阵营内部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初名《列国志传》,作者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余邵鱼;后来,明末冯梦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易名《新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篇幅较原书大为扩充;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对此书作了修订润饰,加上评语、读法和注释,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东周列国志》。全书共108回,起于周幽王被杀,止于秦始皇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生动缩影之一,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印迹》一书,以中关村村史馆主要陈设展览《中关村历史展》作为创作基础,从中关村的红色历史脉络、科技发展脉络、改革创新脉络、精神谱系脉络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重点讲述了中关村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重大事件、科技成果,展现了中关
《北京史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筹划,是一本汇集北京史研究相关论文的学术集刊,为北京史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北京史学》2023年秋季刊拟以明清北京史及京津冀区域史为主题,包含明清城市史、城乡地方关系、区域社会史等主要内容。同时,“北京史前沿理论与方法”邀请专家的讲座精华也将收录其中,以期较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时代号召,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指导,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切实担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