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和政治科学》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学术集刊,旨在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倡导“大社会科学”理念,并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本书为第5辑,以“数字社会中的国家能力”为题,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聚焦当前法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数字法学和新科技法学,就数字法学的基础理论、数
本书是系统研究英国落实“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在梳理英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文本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书集中从历史背景、核心主张、行动计划、国际实践以及成效与挑战五个维度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明确指出,英国在积极参与并推动联合国“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同时,已俨然成为在“冲突中的性暴力”议题上的国际引领者,
《实证法学研究(第七期)》选择了税务处理决定书可诉性作为争鸣主题,选择正反两位专家观点形成争鸣。书中栏目内容集中在刑事、民商、司法建设三个版块,收纳了多篇优秀的实证法学研究论文。本书以实证方法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来反思法学理论,并对法律实践进行理论提炼与实证分析,填补了法学研究的空白领域,属于法学定量研究等前沿领域。
本书详细论述了民国初期(1912~1916)袁世凯政府下各行政部门的成立过程、组织架构、人事调整及发展演变,根据需要也涉及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帝制结束后的相关内容。书中分别对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教育、司法共七个行政部门进行研究,最后对行政各部演变所反映出的民初社会发展进行了论述,认为以往学界对袁世凯统制时期的认识
本书是四川省纪检监察学会、四川省纪检监察研究中心举办的“基层廉政建设”主题论坛的论文结集。全书共分五大板块:总报告、区域报告、理论研讨篇、基层实践篇和创新范式篇,系统展示四川各地基层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未来工作举措。书中结合重点案例并引用权威数据,内容反映了四川省纪检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所反映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
本书通过对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进行回顾,探讨国家形象的概念及其文化符号传播的内涵,主要从理论基础层面,从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场域、生成特性以及国家形象的生成逻辑和传播价值勾画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路,进而探讨国家如何在国际社会建构自己的身份,如何从外部条件、内在机制、媒介平台、文化价值四个路径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阐释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推进,如何防止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为全面探究转型期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流失发生原因,本书使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现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开创性地将转型期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现象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基于对不同类型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覆盖公共政策公共性流失各类型的防止路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宏观与微观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论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现实关怀,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新时期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
本书聚焦三个领域:一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讨论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干预研究设计和困境儿童的小组工作干预;二是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分为探讨了扶贫背景下残障人的社会支持和听障父母健听子女的早期养育方式及其影响;三是矫正和禁毒社会工作领域,在家文化背景下探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模式,在协同实践的前提下探讨社会工作知识的生产。
《北外法学》是一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主办,面向法学所有专业,突出国际法、国别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设有国际法与区域治理、知识产权、中东欧国家法律研究、东南亚南亚法律研究、西亚北非法律研究、独联体法律研究、中国法律前沿等栏目。本书为总第8期,共包括14篇文章,分为刑法研究、诉讼法与司法制度研究、法理
本书以评估作为探究市域社会治理的抓手,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综合性的指标体系。为兼顾评估的可行性与可比性,书中选取了108个市作为研究的重点城市。为保障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权威性,本书构建了基于政府网络信息、专业平台数据、官方统计资料、专业测评资料与大规模问卷调查五种方法的综合性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总体评估、综合得分排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和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开展“互联网+”、“放管服”等一系列实践改革,推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助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本书以需求导向的数字治理服务创新为理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对政府网站建设、移动政务的发展、政务热线的转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为中山大学法学院创办于1999年的学术集刊,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设主题研讨、聚焦热点、阅读经典等固定栏目及笔谈、论坛、判例等临时栏目。每辑设有一个“主题研讨”栏目,收录与之相关的论文多篇,角度各异,探讨深入,而主题本身也昭示了一种研究方向和路径。“聚焦热点”栏目立足于对新近
《仗卷走天涯:全国大型社会调查之督导笔记》是隔年出版的系列图书,本书是第三辑。撰写此书的作者们,全都亲身参与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简称CSS)。书中收录了42篇文章,以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将文章结构化编排为4个部分,忠实地记录了访员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看到的社会景象,
人类社会未来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政治、技术、经济、治理因素和环境急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本书讨论了数字时代如何以数字技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保护国家总体安全
本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是尝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运用在能源安全领域所作的学术创新。它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转型革命的新型空间政治历史背景,从法哲学本体论层面展开价值论—关系论—方法论范畴思辨,在法理学应用论层面设计出“能源合作环境—能源投资—能源货物贸易—能源服务贸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本书为第10辑,重点在于《民法典》、法伦理学等问题,包含法《民法典》研究、法伦理学专题、法治前言、人物访谈、书评等五个专题。其中书评收录的文章均围绕孙国
本书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分析和揭示了彝族经典文献《苏巨黎咪》的彝族传统思维和特征,结合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提炼了彝族传统思维的深刻内涵,探寻了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分析了彝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其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
怎样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如何推进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国家治理的“技术转向”是大势所趋,它的核心难题是技术如何切实落到科层并嫁接现有治理体系。重重命题提出的挑战,表面上是技术治理的任务,实际上对执政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从技术治理的原理出发,剖析它在基层的运行方式,以观察一个治理技术嵌入科层并融入基层生态的过程作
本书主要阐述1952年七月革命以来埃及民生领域的发展状况,揭示埃及民生领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埃及处理民生问题的利弊得失,旨在从民生层面探析埃及现代化进程,客观评析当代埃及发展历程,进而判断埃及政治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动向。书中重点研究了穆巴拉克时期埃及民生各领域的政策、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