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作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撰写而成,全书共16章,除绪论外,其余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第2~5章)聚焦再生水滴灌系统安全,探讨不同再生水水质条件下灌水器堵塞物质———生物膜组分及矿物组分,分析水质对灌水器堵塞形成过程及堵塞机制的影响,提出综合考虑减缓堵塞、减轻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不利影响的加氯/
本书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角度,确定了灌区适宜地下水开发的区域,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后灌区地下水动态与盐分长期演化特征,提出控制灌区盐渍化风险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①确定河套灌区适宜实施井渠结合的面积分布。②确定河套灌区适宜的渠井结合比。③预测灌区实施井渠结合后地下水动态。④预测井渠结合膜下滴灌实
本书在国内外马铃薯机械播种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EDEM虚拟仿真、高速摄像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参数进行研究与探索。从介绍马铃薯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将运动学和动力学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高速摄像技术相结合,对马铃薯播种机关键部件(排种器)进行系统的
《覆盖滴灌水肥高效利用调控与模拟》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覆盖滴灌模式下作物耗水过程和水氮利用高效调控机制等科学问题,系统定量揭示了覆盖滴灌下田间小气候、蒸发蒸腾、作物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响应特征,构建了覆盖滴灌下考虑田间复杂微气象条件改变的水碳耦合模型,量化了覆盖滴灌下“农田微气
机械化水平是衡量水稻现代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其配套装备是水稻绿色优质生产的可靠保障。目前我国水稻产中环节仍处于瓶颈时期,严重制约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亟须实现耕管机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突破与应用。《水稻田间耕管机械化技术与装备》以农机农艺融合为指导,以突破水稻耕管环节机械化关键技术为目标,介绍了水稻机械化生产发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农业的未来与发展现状;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应急抗旱灌溉技术;其他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灌溉自动化;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系统体系。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高标准农田是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及其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对于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乡村振兴"
《中国西南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发展分析》对我国西南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西南地区农村发展概况、西南地区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西南地区农村能源消费发展分析、西南地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技术体系、西南地区典型能源生态模式、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管理服务体系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与发展前景
内蒙古河套灌区湖渠交错,淖尔众多,蓄水能力大,周边耕地充足,具备利用淖尔发展滴灌的基本条件。然而,淖尔具有生态、景观、旅游、渔业等多种功能,在保障这些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发挥其滴灌功能,要涉及淖尔选取、水源补给、调节、蓄水、水质处理等多个环节,问题复杂。《内蒙古河套灌区淖尔水滴灌关键技术》对淖尔形成及分布、蓄水能力、补给
本书紧盯当前常用农业和林业机械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详细介绍了行业内主要农林业机械装备的构造特点、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作为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项目的指定教材成果,本书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重点反映当前农林业机械的特点及发展动态,特别注重农林业机械的设计方法,突出农林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具体
本书重点在多尺度农田水文模型、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农田水文过程的影响、绿洲农业水效率提升、绿洲农业水资源调配理论和耗水时空格局优化等方面,以黑河农区为载体,展示了旱区绿洲农业水转化多过程耦合和高效用水调控的最新成果。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合作何以可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农村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本书结合行为经济学议题,基于社会资本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农户合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行为及其效果,以探索在政府与市场之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解决之道。
本书总结了研究团队近20年对关中灌区主要粮食作物在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主要作物水分亏缺响应与非充分灌溉制度,作物蒸发蒸腾量测量方法,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水热传输与动态生长模拟,冬小麦水分产量效应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产量响应模拟,冬小麦水氮产量效应、产差与灌溉预报,灌
本书较为系统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移动喷灌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多能源互补驱动优化决策、机组节能降耗协同和精准灌溉技术为主线进行撰写,包括3个部分,8章内容。第1部分包括本书的第3~第4章,主要论述了灌溉系统多能源互补驱动理论与优化决策技术。第2部分包括本书的第2、第5~第6章,主要研究了喷灌机组节能降耗协同技术。第3部分包括
在西藏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查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十五”以来西藏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与实施效果和运行管理现状。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析西藏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及需求;在分析西藏农村饮水水源选择、工程布置、输配水
本书采用基础力学试验、虚拟样机试验、物理样机试验和理论建模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剥后蔗叶的力学性能与运动形式、排杂元件的作用机理和蔗叶分离关键技术,研制出性能更优良的整秆式甘蔗排杂装置,为高粗茎秆类作物排杂技术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方法。
本著作是著者在农业拖拉机造型设计方面实践成果的总结,通过造型设计理论、实践,产品开发,使著作有关技术资料翔实,内容广泛,图文并茂,结构合理。本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拖拉机造型设计理论、技术和造型实践,重点介绍了造型理论和技术在农业拖拉机上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本著作在内容的编排上,先通用基础理论知识,再应用技术分析,最后是产
本书以生态脆弱的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交错带内沙地利用中存在的水资源胁迫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耕作问题,采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基本工程手段对沙土地的理化性质进行工程改良,并采用适当的灌溉节水技术与耕作技术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延伸;通过农田小区实验,在工程节水、灌溉节水和耕作节水所构建的技术体系支持下,实现节
本书基于黄土高原区20多年来的规模化大田耕作土壤入渗和灌水试验,在充分分析影响土壤入渗参数和灌水效果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面畦灌优化灌水技术参数一体化预测模型,即从土壤入渗参数预测开始,通过畦灌灌水过程和效果模拟,再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等,实现了用易获得的大田土壤常规理化参数直接预测地面灌溉最优灌水技术参数的一体化
本书就我国农村如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地构建新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推进农村能源的技术革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探讨。书中第一章及第二章部分为课题的综合研究内容;第三、四、五章分别为"农村建筑节能问题"、"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问题"、"农村多能协同利用问题"的研究内容;第六章为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农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