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西安市东南郊黄渠头汉代墓地的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关于黄渠头汉代墓地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汉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述,交代了黄渠头汉代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掘及整理情况;第二章Ⅰ区墓葬,则系统梳理了Ⅰ区墓地内各墓的形制、出土器物等情况;第三章Ⅱ区墓葬,详细记录了
本项目拟从上海图书馆的独家珍藏中,选取近代以来,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往来信札,整理汇编,按原貌影印,并编制相应的细目索引,再请有关专家撰写研究、导读文字,使这些长期深藏未刊、不易获读的珍稀史料,成为历史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史研究的难得资料,从而为推进相关领域的各项研究,奠定系统坚实的史料基础,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历时十九年修成。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时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之前的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事1362年。全书294卷,按朝代分为十六纪,约300多万字。这次整
本书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增城地区进行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的成果。调查队从2016年3月开始进行田野调查,持续到2017年5月,历时14个月。本次考古调查在考古数据收集、管理、分析和展示等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
本书收录龙江、景星、泰来、拜泉、绥化、兰西、青冈、安达、瑷珲、逊克、嫩江、通北、萝北各县旗的县志采集实录、志书、资料清册、舆地图志等。为地方史和其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为社会各界的用志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
该书全面客观记录大足石刻的现状和1949—2020年文物事业的发展历程,总共分为综述、大事记、上下二篇及附录四部分,约67万字;记述时限自1949年起,至2020年底为止。上篇大足石刻收录大足区行政区划内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石窟以外的其他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馆藏文物作为附录收录。上篇
本书是一部依据大规模文物普查,利用最新考古成果详细著录北京地区辽金时期各类文物、遗址遗迹的信息的专业性图录。分遗址、墓葬、摩崖题记、遗物四部分进行论述,简要介绍相关文物历史信息及考古、保护情况。附录有:已著录的北京地区辽金石刻、北京地区部分辽金石刻目录。由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编纂。辽金两代奠定了北京古都的基础,在北京城市
本书稿是精品学术丛书“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的第4卷,主要介绍了印度尼西亚铜鼓的基本情况。全文以中文、印度尼西亚文、英文3种语言写就,从印度尼西亚铜鼓概说、印度尼西亚铜鼓分类说明、印度尼西亚现代铜鼓文化3个部分,详实地介绍了印度尼西亚铜鼓研究的情况,客观地记录了印度尼西亚铜鼓的全部馆藏信息和部分私藏信息,并辅以精美的印
本书主要介绍了泰国铜鼓的基本情况。全文以中文、泰文、英文3种语言写就,从泰国铜鼓概说、泰国铜鼓分类说明、泰国现代铜鼓文化3个部分,详实地介绍了泰国铜鼓研究的情况,客观地记录了泰国铜鼓的全部馆藏信息和部分私藏信息,并辅以精美的泰国铜鼓文物图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清朝通志》记事始于清初,终于乾隆五十年(1785)。该书涉及氏族、六书、天文、地理、谥法、职官、刑法、图谱等,包罗万象,取材正史及官书,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突出。本书根据清光绪年间浙江书局刻本影印,雕刻精细,校勘精审,体例得当,是目前“续三通”和“清三通”中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