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清代最高统治者组织兴建的中国最后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是"三山五园"的殿军之作,具有造园、水利、农业、军事、宫廷文化、政治、外交、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是中国历史从兴盛走向衰落、又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内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始于后梁开平元年(907)耶律阿保机夺取汗位,止于辽保大五年(1125)天祚帝战败被俘,凡218年间史事。《辽史》始撰于至正三年(1343)四月,止于至正四年三月,历时十一个月。元修《辽史》系对耶律俨《实录》及陈大任《辽史》稍加修定、编
《晋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叙例和目录各一卷,共计一百三十二卷。因目录置于书首,叙例佚失,故现存一百三十卷。其所记史事,凡西晋四帝五十三年,东晋十一帝一百零三年,共计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265—420)。关于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及汉人张轨、李玄盛所建(前凉、西凉)偏霸政权的史事
《北京旧志集成·密云志辑》收录历代官修密云县志,包括[康熙]密云县志十八卷、[雍正]密云县志六卷、[光绪]密云县志六卷卷首一卷、[民国三年]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二十七年]密云县志等,采用线装形式出版,该书即是研究密云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的宝贵资料,也是收藏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不仅较为完整地对北京地区传承至
《北京旧志集成·延庆志辑》褒集历代官修延庆县志,较为完整地对北京地区传承至今的明清以及民国各历史时期的延庆县志进行整理出版,主要包括[嘉靖]隆庆志十卷附录一卷、(万历)永宁县志六卷、〔顺治〕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乾隆〕延庆州志十卷卷首一卷、延庆卫志略不分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延庆州乡土志要略。
《北京旧志集成·平谷志辑》收录历代官修平谷县志,包括《[康熙]平谷县志》三卷、《〔雍正〕平谷县志》三卷、《〔乾隆〕平谷县志》三卷、《平谷县志》六卷、《平谷县志》四卷、《平谷县志料》六卷等,采用线装形式出版,该书即是研究平谷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的宝贵资料,也是收藏和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不仅较为完整地对北京地区传承至
本书对长达二千余年的殷周彝铭研究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学术史总结,着重对历代著名彝铭学家进行研究,指出其学术贡献和历史价值所在。上册“彝铭学通论”,根据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历史学成果,对彝铭学进行理论建设;下册“世界各国对中国古代彝铭学研究通史”和“彝铭学古籍文献解题”,系二千余年以来彝铭研究的学术史总结与是五百种重要彝铭
本项目为《吐鲁番文献合集》的医药分卷。该项目搜集整理吐鲁番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文文献和考古资料中的医学文书,包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和大谷文书,以及英藏、法藏、德藏、俄藏的敦煌文献中确定为吐鲁番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文献,收录全部图版,进行分类、缀合、识读、注释,按照研究篇和校注篇呈现。本项目深度还原隋唐时期的吐鲁番
《南京通史》由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撰,邀请全国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进行选题论证和审稿,邀请江苏省历史学科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包括贺云翱、胡阿祥、范金民、夏维中、卢海鸣等。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时代至秦汉卷、六朝卷、隋唐五代宋元卷、明代
黄河流经内蒙古的河套一带,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本书由鄂尔多斯博物馆编,主要介绍了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精选图片500张左右,采用彩色印刷,展示不同时期的黄河,可以让读者清晰直观的看出黄河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