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通过傅熹年、陈明达等先生的注释,通过林洙老师为文字选配的一百七十余张图片,已经能够明晰地见出梁思成对中国雕塑艺术的理解与思考。因此,《中国雕塑史讲义》虽篇幅不
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发端于西方,至今不过百年。但钢铁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重要选择,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本书聚焦于这一蓬勃发展的雕塑艺术形式,结合大量的创作案例,在纵览钢铁雕塑百年发展史、赏析作为先行者的欧美钢铁雕塑艺术大师的经典作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创作思路及作品基本信息,以单个雕塑作品为单元,依次介绍各个作品的尺寸、制作材料及创作思路等内容,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雕塑作品;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中选取部分雕塑作品进行制作过程的步骤讲解,主要包括材料道具介绍、雕塑各部分制作过程展示、上色等,通过一个个步骤的介绍,增加读
本书着重探讨了关于浮雕造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规律,又增加了作者对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浮雕艺术等简要的、通史式的梳理介绍,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方便读者更快地建立起以浮雕为主线的艺术史观。
本书课题分为九章,除引言外,包括新时代中国主题性雕塑、新时代中国人物雕塑、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新时代中国民间雕塑、新时代写意雕塑、新时代中国雕塑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国际拓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课题梳理了新时代雕塑创作表现出的新特点:艺术精神和形式表现方面的民族化追求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在欧美各大博物馆观摩馆藏中国文物的体会,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著述,介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本书是熊秉明先生在雕塑理论上的名著,对中国的雕塑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是熊先生1947至1951年的部分日记,在1982年以罗丹为主题删摘、整理而成,整理过程中又加了今注。配以罗丹雕塑的精美图片,使本书不仅在雕塑领域,甚至将对于当代美术创作起到积极的影响。宗璞称该书: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
本书以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精选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向读者展现出中国雕塑的独特魅力。全面细致地介绍了中国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在朝代的轮转与文化的变迁中逐渐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塑造手法,显示了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和文化观念。
该教材在以往雕塑艺术史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雕塑发展史和外国雕塑发展史两条纵线深入进行挖掘与整理,从逻辑层面合理把握教学的节奏与课堂进度,采用美术史理论与经典作品赏析相结合的编写计划可以让学生掌握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按部就班进行学习。层层递进的教材逻辑编排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内外
本书是一本由“众说”“展览现场”“日常”“访谈”构成的一本具有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图书。通过不同角度,立体多面呈现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及与艺术相关的日常。有艺术家评价作者说,李玉端的作品在题材上是多变的,他没有将自己的创作方向刻意固定在对某一题材或某种语言形式上,而是置于一种实验状态之中,用陶瓷去表达情感记忆并探索物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