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为洪子诚教授代表作,描述1949—200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内容涉及文学分期,各时期特征,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文学思潮的演化等方面,以及各时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和当代的主要作家、作品的状况。本书对涉及的文学现象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并附有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
《温州·声音:温州文艺评论第三辑》研究文艺的温州现象,评述温州当代文化特点,评论温州文艺名家、青年文艺人才作品。本书以对话温州文艺家的方式,梳理了他们的创作历程,介绍了他们的文学作品,评述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内容既符合现实又具有一定审读,书中推荐了大量的文艺精品。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与现代汉语史共生共长、互文建构的历史。鉴此,本书以语言为核心参数,透过20世纪中国语言学家们的视角,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考察在20世纪的语法学著作中哪些作家作品更具有“语言形式的规范性”,从而直接标记了现代汉语制度化的过程;考察在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著作中,哪些作家作品更具有“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书稿主要由民国经学家刘师培的两部著作组成,《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梳理了我国中古时期,即汉末至宋齐梁陈文学变迁的历史,例举其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如王粲《登楼赋》、嵇康《声无哀乐论》、沈约发明声律说等,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独具的风貌和盛况,以褒扬藻韵的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历史课》精选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通揽史学,共分为六章,自中华文明起始(夏、商、周)至清代为止,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多层次启发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史。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诗词课》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是汇集名师们的渊
本书主要介绍1949—1965年间中国大陆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本书是作者在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大量积累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形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本书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
本书立足于盐城20世纪上半叶革命文艺创作实际和具体文艺现象,着眼于革命文化本身,通过翔实的史料爬梳、调查访谈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这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盐城军民并肩作战、肝胆相照的文艺家们的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描述,全面总结盐城革命文艺的实绩和地域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努力把握并真切地勾勒出这一区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文艺发展脉
这是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书,说它熟悉,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们就是六十多年前生活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说它陌生,是因为记忆已经被时光冲淡,岁月慢慢将印痕磨平。当初的创业者大多老去,他们的故事慢慢成为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2》(上、下册)由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修订、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配套教材。上册是现代文学史(1915—1949),下册是当代文学史(1949—2022)。 本教材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
本书是一部带着问题意识的明清思想史研究著作,也是一部对明清时代早期启蒙思潮作出系统梳理的学术著作。早期启蒙思潮发生于明朝嘉靖到清朝道光年间,将近三百年。在早期启蒙思潮中,一批又一批启蒙思想家著书立说,卓然成家,各有侧重地从思想史、自然史、社会史等各个方面突破传统的旧思维模式,提倡经学致用的实学思想,发扬理性思考和反对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