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国人来说,二战后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与西方民主制度和话语体系不断靠近,与传统民族主义逐渐疏离的过程。虽然科尔政府曾经一度提升了德意志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但西德所采取的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使德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转向西方价值体系成为必然。伴随着传统民族主义和新的民族认同的此消彼长,德国“纳粹屠犹”的文化记忆也在不断地发生
该书是一本形式新颖的探索伦敦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图书。该书从A到Z,按照26个章节将伦敦的各方面进行了展示,包括建筑、交通、历史、故事、生活、习俗、语言等。图书内容深入浅出,用一幅幅手绘图画,绘制这个城市的国际社区、地下空间、孩童梦想,以及城市未来。插图由众多艺术家完成,包括克里斯·里德尔、伊莎贝尔·格林伯格和史蒂文·阿普
《边缘女人》是一部集中于个体的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观史学代表人物著称的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通过流传于世的回忆录、自传、著作等历史文献,梳理了十七世纪欧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尔、训导者玛丽、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的人生经历,进而研究十七世纪的社会历史,是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
这是一部兼收并蓄式的作品集,旨在讲述欧洲人在过去八百年间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编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历史上十六位在西方影响力大的代表性人物关于中国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包括马可·波罗、塞缪尔·珀切斯、利玛窦、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约翰·巴罗、黑格尔、马克思、古伯察、马克斯&mi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
本书旨在展现巴黎的风貌,信息丰富而新鲜。“历史”以巴黎的起源为起点,以现在为终点,讲述了一些塑造巴黎的重要社会和政治事件。“巴黎各区”概述了巴黎充满国际氛围的各个区域。“塞纳河和露天场所”介绍了塞纳河及其两岸,以及上面的桥和岛。“市场”中,对从跳蚤市场到高端百货商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进行了广泛描述。前面的内容为“艺术和建
本书旨在展现伦敦的风貌,从而理解伦敦的现在。“伦敦的起源”,涵盖的内容包括建立伦敦的这块土地,将其作为自己家园的人们,以及那些让伦敦有了多个中心的不同定居者;“伦敦的发展”讲述为伦敦的发展制定法律和提供资金的人们,以及其大发展所采取的形式;“建筑”介绍了伦敦各式各样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关注伦敦的创意精神,承认伦敦对创
本书共分为六章,依次介绍了俄罗斯的自然概况、人文历史、文学艺术、教育科技、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此外,还在各章正文后,专辟“拓展阅读”和“思考讨论”版块,力求在全面、立体、多维度地展示俄罗斯本国的文化风情的同时,启发读者深入思考俄罗斯的发展历史与民族风俗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等问题。本书可谓集简明性、系统性、时效
《家庭生活秘史》以英国文化为代表样本,探究公共-私人关系的现代理念如何在17、18世纪伴随家庭生活体系一道出现。书中探讨了整个英国民众经验:公共的极处,是诸如与国家相对的公民社会的成型、契约思想的兴起,以及主义的退化;中间的经验领域,囊括个人的印刷出版、虚拟公众的概念化(社会、公众舆论及市场)、生产的资本化、家庭经济的
本书从中丹文化交流的视域,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丹麦国家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其内容涵盖其节日与习俗状况、文学与艺术活动、教育与体育运动、创新发展及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并对其发展过程及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丹麦,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