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的人文研究都以细读经典为研究方法。以文学研究为例,在学科愈加细分的学院传统里,文学研究可以按照地域、时段细分为若干子领域,每个子领域都有自己的经典,要求学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细读那些文学经典。之所以要按照经典性对作品进行筛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太多,研究者毕其一生都不能穷尽。此时,计算方法在人文领域
本书是BlackwellCompanionstoLiteratureandCulture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第一版受到数字人文研究界一直好评,本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以提供技术/数字人文方法和实践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分为5个部分,分为探索数字人文学科的基础,创新,分析,传播和未来,并包括全球化等主题的新文
本书为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主办的“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规划研讨会”上专题发言稿,以及中山大学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文科)“新文科发展与数字化”项目组对相关领域研究者访谈形成的文稿的集结,旨在引起相关学者对这一研究趋向的关注,为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的未来发展的提供一定的启示。书中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数字人文
本书是关于数字人文的入门读本和操作指南,全书共分十章,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关键概念及发展历史;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传统的研究组织形式,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组研究过程;数字人文的诸要素——文本与文献,实物、人工制品、图像、声音和空间,以及数字人文与传统学科的边界和范围;数字人文工具,分为基于文本、图
《数字人文》辑刊2022年第2期,共计收录文章11篇。“概念与实践”专栏中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列夫·马诺维奇的文章语境化了“媒体分析”方法,讨论其与“文化分析学”的相关性。“基础设施”收录两篇文章,《从用户心智模型出发的数字人文平台设计研究与实践》探讨数字人文通用场景下用户界面设计及产品开发;《佛教建筑数据研究与平台建设》
新兴的知识图谱技术对于数字人文资源组织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使用知识图谱重构数字人文资源,改变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表现方式,可使研究人员更加便捷地发现和验证人文世界的规律、脉络、趋势,在与史学、地理等领域的关联中获得更加宏观的学术视野。本书首先介绍了数字资源组织与表示的基础知识,以及知识图谱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其次,针对
本书旨在努力建设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好地为数字人文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以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为中心,涵盖社科、艺术、教育等多学科,择取运用数字资源、方法和思维解决人文问题的优秀学术成果及相关资讯汇集成刊。本书秉承创刊以来的收录规则,栏目设置更趋稳定,编辑风格更加成熟。同时力求创新,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文学科研究、生产、传播的方式。数字人文,从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从强调文化记录的产生、保存、解释和呈现形式,到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颠覆。本书的几位作者是数字人文的实践者,他们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组织形式和
本书直接地呈现了质性文本分析过程中的核心步骤,目的在于指导读者进行质性数据系统化分析。详细描述了质性文本分析的三大主要方法: 本书所描述的质性文本分析,来源于主题分析、扎根理论、传统内容分析和其他理论。这是一种阐释性诠释的系统化分析。在英语国家,内容分析法往往是与量化范式相关联的,因此,术语质性内容分析似乎自身是个矛
《无网不胜:中国社会科学网创办侧记》就中国社会科学网组建以及起步的经历,进行记述,回忆汇总了组网上线以及初级发展阶段大家共同奋斗的历程。作者为周溯源,祖籍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汉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历任红旗杂志社哲史部编辑、求是杂志社哲史部历史组副组长、哲史部副主任、文化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