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成书背景,比较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刻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着重阐释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分析了这本著作面世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此
本书所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是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这两部手稿。全书在阐明这两部手稿的历史地位、突出作用、主要内容、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这两部手稿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作出了讲解。同时,本书还深刻挖掘了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结项成果。本书首先讨论了深化对马克思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研究的意义,其次分九章讨论了相关内容,分别是马克思对教育思想方式的变革之举:总结其形而上的特征、批判传统教育思想方式、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的意义;第二章追寻马克思探寻教育的存在论根据;第三章分析马克思建
本书在对“问题意识”进行必要界定的基础上,相对全景地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这一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了其生成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渊源,厘清了其生成的独特时代境遇和多维事理逻辑;从“言”与“行”结合的角度,解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核心主张、主要诉求、现实重大指向和成功践履,深入挖掘了其深层次的普
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本书以深入掌握《共产党宣言》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介绍、《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以及对《共产党宣言》逐字逐句的解读等,为广大青年、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共产党宣言》导读课程。
本书内容包括:剩余价值之化为利润及剩余价值率之化为利润率、利润之平均利润化、利润率下降倾向的法则、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利润之分为利息与企业利益。生息资本(续)、剩余利润之地租化、所得及其源泉。
本书是吉林大学张盾教授第二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他过去20余年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个总结。作者将这些研究内容整理凝练成现在这样一个结构,包括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哲学基础”、“学术史渊源”、“经典问题”、“当代效应”和“中国式问题”等五大主题,编成五篇,期望以此展示出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总体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