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师普遍熟知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切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语境和思维背景,探究在近代艺术体系下建筑与音乐的关系。经梳理可见,“凝固的音乐”反映出西方传统审美观、时空观及数理特征,因而这一比喻不宜套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下建筑与音乐关系。在中国传统话语中,艺术可与传统“乐”概念衔接,中国早期的礼乐
"本书是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的配套教材,该书在跨学科背景下,开展知行合一的训练,选取了大量艺术家的经典案例和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案例对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各方面内容进行讲解。教材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公共艺术设计概念与基础,目的在于厘清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将其类型化、体系化、科学化以运用于教
本书围绕“20世纪遗产与当代建筑活化利用研究”主题展开研究,探索20世纪遗产的活化利用涉及建筑生命的全链条,既有规划设计内容,又有文化业态方面的表述,还涉及建筑文化遗产的建设、营造、活化等理论内容和项目实践。本书不仅可提升业界以及普通读者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让城市建设者掌握更多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常言道建筑是城市的“物质灵魂”,我们从古建筑中更可以读出城市的灿烂历史文化。本书介绍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以古建筑作为中轴线主体的基础,并适当融入与天安门广场相关现代建筑群。全书结构以总论为内容的“绪论”开头,共阐述了30个相关的建筑群体项目,文本的最后有5个附录,分别简介古建筑的术语注释、国外著名城市中轴线及紫禁城
本书从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入手,综合运用建筑学、文化学、设计学、传播学等专业知识,分析吉林省满族传统建筑遗产的主要特点及其价值,展望吉林省满族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景;同时,本书提出构建数字化建筑遗产保护体系,通过展示数据检索系统、虚拟漫游仿真实验等创新成果实例,为建筑遗产提供数字化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实践经验及创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广场增添了健身设施,商业街墙面增添了壁画,公园增添了许多休闲设施等,多种多样的景观小品丰富了城市空间。这不仅改变了我国城市环境原有面貌,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促使城市文旅获得快速发展。本书要探究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景观小品的发展依据与实践路径。秉持“理论+策略+案例”的基本研究思路
近年来乡土建筑研究在积累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调查资料的可信性、研究过程的重复与必要性等方面的质疑,工匠本体营造作为乡土建筑研究核心,到底应如何展开也面临很多思考。本书的写作逻辑并非按照既定研究提纲而展开,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多年田野调查采集工匠口承资料的经历中,针对工匠的语言、行为与观念等
本书介绍澳大利亚15位建筑师的18个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当代澳大利亚建筑界面对与关注的问题——可持续性。
本书以现代景观建筑为研究基底,以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其创新发展为研究导向,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进行了论述。通过介绍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引导读者对现代建筑的变化以及现代建筑设计的流程与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讲述了现代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对现代景观
本书主要分为走进模型制作、任务实训、国内外优秀模型赏析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讲述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基础知识。第二个板块在任务实训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讲解模型制作的思路、推敲方法、制作技巧。第三个板块是国内外优秀模型赏析。